那天在電視上看見9歲進大學的沈詩鈞,第一天上學之後被一眾記者捉著訪問,亞視在晚間新聞轉播了長長的一段訪問,猜信編導和我一樣,同樣覺得這段訪問相當有趣吧。一個9歲的小朋友,在鎂光燈之下表現出其直率--或有人會稱之為寸寸貢--的一面,看不見 freshmen 應有的興奮,取而代之的卻是一臉的不耐煩。其實被傳媒訪問,往往叫人壓力重大,生怕講錯說話便覆水難收,一點也不容易,也真難為了小詩鈞。看看網上討論區,有的認為小朋友理應童言無忌,是太淺便說太淺,不必讓成人的虛偽污染小孩的坦率;也有認為九歲小孩也應懂禮貎,有IQ也要有EQ,否則只會淪為高分低能的大學生。當然也有擔心神童傳奇變成傷仲永,揠苗助長最終會使它營養不良。林林總總,莫衷一是。
在詩鈞開學之時,恰巧我也進了一所中學當代課老師,學校是有名的 band 3 學校,校內學生多是被社會邊緣化了的一群,成績也當然與出類拔箤相距甚遠。外人一聽校名,便會覺得學生都是頑劣得無可救藥,自己也理所當然地『做定心理準備』,大有壯士一去不復還之悲壯。可是踏進課室以後,我這教學新丁立刻為自己的 stereotyping 羞愧無地,只因這些學生比起許多名校的同學更乖,更主動學習。他們不是神童,也許不太聰明,往日的根基打得不夠好,成績也不標青,可是求學態度卻讓我這個小小代課老師大為寬懷。
學校裡大不少是南亞裔和從內地來港的學生,他們各自面對不同困難。像南亞裔的同學,由於家庭背景問題,大部份都無法和本地的學生學同一程度的中文課。他們學的,多是由學習說廣東話開始,厲害一點的會學寫中文字,可是要像本地同學學寫文章、分析文章的文化含蘊,卻是千難萬難。可是跟從香港的教育制度,要上大學必需 AL 的 CL&C 合格;否則就要另找途徑,如考 GCE 等。所以這些南亞的學生,雖然同樣接受教育,但要進入大學卻遠比本地的同學困難。
至於來自內地的同學,往往比『正常』同學大上兩三年,而且許多也不諳粵語,英語也較為落後。可以想像,他們要在校園生活,需要比起常人大幾倍的勇氣,才能跨越年齡和語言的障礙,融入本地學生群之中,並在學術上爭取好成績。可以想像,他們的家庭不會有餘錢給他們去補習,學鋼琴、參加歐洲遊學團等,對他們都是奢侈得可怕的神話。還幸學校提供了不少學習機會,讓他們可選擇的,不至少得可憐。
所以在電視上看見小詩鈞,我並不為他擔心,因為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人可以保證,一個天才必定可以成為救世主。他需要的,是選擇自己前路的自由,而看來今天他已經得到,他可以盡情地醉心在他所愛的數學之中,這是何等的幸福。也有可能過了幾年之後,他發現數學沒有挑戰性,然後全心投入另一學科之中,這也不要緊,請讓他像我們每個人一樣,去追尋自已理想的生活。
也願我們的社會,在這一股『神童熱』之後,會將視線重新投到那些弱勢的孩子身上,讓每個孩子都可享有選擇自己未來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