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10條香港市區重建的短片(請廣傳)

這是2006年為網站製作的教學短片,請代傳有興趣的朋友。拍攝和剪接工作由老菲一手完成、阿康幫忙行政工作,特此跟他們在此說聲謝謝,令多條短片得以完成。
柏齊

市區重建與社群生活2006
香港政府和私人發展商,在處理重建問題時,往往把重建地盤看成孤立的小格,個別地處理,欠缺整體地區發展的視野。另一方面,在重建的過程裏,他們往往使用了一種名為「推土式」的重建手法,就是把地盤上的建築物近乎完全的剷清,然後平整地台,投標賣地。這些處理手法,近來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質疑。

過去幾年,灣仔的轉變相當大,引發了很多具爭議性的話題和討論。合和集團計劃興建Mega Tower酒店,引來了堅尼地道居民的強烈反對;太古廣場三期的落成令到灣仔大佛口一帶越來越像中環;不少人要求保留,三十年代落成,具巴浩斯風格的灣仔街巿;英國文化協會連同區議會,嘗試以由下而上的方式,諮詢巿民對修頓球場改建的建議。灣仔的重建和發展成為了規劃和建築行業的熱門話題。

灣仔受重建計劃影响最深的,就是介乎皇后大道東至莊士頓道之間的舊城區。數年前,巿區重建局開始著手重建舊城區。灣仔道、石水渠街、太原街以及船街一帶已被清拆。現在最受影響和關注的地方,就是利東街的重建計劃。有關利東街的討論,正觸及了巿區重建兩個很重要的議題:在巿區重建或更新的過程中,如何保留重要的社區網絡,和社區的特色。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Renewal_may_ng.mpg
*利東街樓梯舖戶和四十多年老街坊的訪問***
訪問利東街的樓梯舖店主和50年代已遷入利東街的老街坊,談舖戶和居民之間守望相助的故事,受市區重建影响的心情。訪問並憶述50年代的利東街的情況,小孩子如何在天台放風箏,利東街又如何由洋服、皮鞋和洗衣業為主的街道轉變為日後的印帖街。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Renewal_printing.mpg
*利東街喜帖和印務業商戶的訪問***
利東街以印務和喜帖而聞名。受訪商戶介紹利東街的印帖業特色,商戶之間如何互相依賴。並談市區重建對他們的冲擊。值得留意的是在志成盪金的訪問中,可見到前舖後廠的格局,這是利東街印帖業的特色之一。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Lee.mpg
*樓梯舖美華時裝的訪問***
美華在60年起,已在利東街營業。及後生意萎縮,利東街居民邀請店主李叔,改遷到他們的樓梯口繼續營業,不收分毫。居民與李叔簽下奇怪的租約,美華也就一直留在利東街。店主李叔跟你說舖戶之間的情誼,以及市區重建如何令他失去經營了四十多年的美華。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wong.mpg
*灣仔區議會主席黃英琦議員的訪問***
黃英琦議員認為香港不健全的民主政制,令居民舖戶無法過問對他們影响極大的市區重建計劃。市區重建局只懂把原地居住的人和小商戶趕走,收地賣樓,是一種殘酷的做法。一個地方的面貌,其實是由當地的人所構成,人才是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沒有人有權把這些東西摧毀。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kam.mpg
*H15**關注組成員甘太的訪問***
甘太手抱H15關注組設計的啞鈴方案,解釋方案如何保留老唐樓,讓老街坊和小商戶得以留在原有街道,如常生活和營業。並闡述方案如何因應老街坊的需要,改善居住環境,以達「以人為本」的政策目標。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to_05.mpg
*規劃師訪問**---**街坊參與規劃過程***
杜立基先生指出,城巿規劃師不可能知道街坊的需要,故此,在規劃過程中,居民和舖戶的參與,是必不可少。這是城巿規劃入門所必讀的。但現實的情況却與書本上所說的原則,有著莫大的距離。
杜先生是H15關注組的義務規劃師。他跟受重建影响的街坊一起設計,可持續發展的重建方案。向市建局提出反建議,要求在興建新樓宇之餘,把老唐樓和原有的居民和舖戶保存下來。有關方案在2005年獲香港規劃師學會頒發銀獎(學會以往從未頒過金獎)。訪問中,杜先生身旁的就是銀獎獎狀。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to_02.mpg
*規劃師訪問**---**新舊交雜的老社區特色***
杜立基先生闡述新舊交雜的老社區,何以富有地區特色。並指出由獨立的小經營者所營運的攤檔和小店,如何令社區添上生趣和特色,有別於大集團包辦的室內商場。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to_03.mpg
*規劃師訪問**---**小街區的優點***
城巿規劃師杜立基先生解釋老社區的街道何以會短而窄小,並說明這種小街區的優點。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to_01.mpg
*規劃師訪問**---**地積比率轉移***
杜立基先生介紹一種規劃和建築行業的常用做法──地積比率轉移,並解釋地積比率轉移如何可以令重建項目,在興建新樓的同時,亦可保留原有的老建築。

http://www.smrc8a.org/Lee_Tung_ETV/to_04.mpg
*規劃師訪問**---**社區自我調節的過程***
以新市鎮為例,談大型規劃如何產生了殺校和老人照顧等問題。在數十年的歲月間,社區會自我調節,局部的人囗更替,局部的重建,令不同年齡和不同階層形成新舊交雜的社區,更適合居住。大型的「推土式」重建却又把這些數十年累積下來的變化,推倒重來。

一些海外和本地的研究指出,重建搬遷對老人家產生極大的壓力。不少老人家難以適應新社區的生活。更有本地的研究指出,老人家搬離原有的社區一年後,死亡率比正常的高出六成。

{1}故些保留原有的社區網絡和生活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利東街的居民及舖戶和義務規劃師,提出了他們新舊建築物並存的重建方案,除了希望保留利東街的印帖業特色外,其目的也是希望保留原有的社區網絡和生活方式。
在訪問片段中,利東街的居民及舖戶代表,已介紹了他們的重建方案,在此不贅。然而,我們必需留意,居民及舖戶的方案,並非最完美的方案。它是在考慮多方限制後,而產生出來的建議。財務是其中最重要的考慮之一。為了令市建局和發展商接受居民及舖戶的建議,以替代「推土式」的重建手法,方案的設計便要考慮到在財務上是否可行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能令市建局和發展商賺取太少利潤。於是重建後的利東街地盤,仍是遠比原有的單位居往面積大得多,人口密度亦大大地增加。

人口密度增加,意味著老社區的生活質素下降。一方面,社區設施不敷應用。另方面,建築物變得高大稠密,車輛增多,惡化空氣污染,造成熱島效應。香港的市區重建計劃,往往以盈利為首要目標,故會盡量加大地盤的可建面積,不會考慮從而引起的問題。

當然,我們不可能期望,利東街的居民及舖戶,在考慮市建局和發展商的盈利問題後,仍能解決上述的問題。事實上,建議方案已盡量避免新地盤會變成巨型大厦,已盡可能減低了人口密度。利東街的居民及舖戶的方案,可貴之處在於它建議了切實具體的重建方式,以保留原有的社區網絡和原址的行業特色。這是香港重建計劃中,罕見的嘗試。

{1}郭恩慈、邵健偉(1998):〈生活的隱藏節奏:香港「老人邨」重建計劃與生活經驗的個案研究〉,收於郭恩慈編著《香港空間製造》。香港,Crabs
Company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