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0學運連線 20150923重點播報
黃浩銘、岑敖暉、王翰樑
【新界東北案件、司法制度】
2200-2230
黃:多謝支持者送來涼茶。今天你穿了土地正義的衫,大家可能在新聞裡見到,今天我和岑敖暉回來,今天曾鈺成也有來,我們覺得要有隊形,也和更好地和公眾說,我們今次是為土地正義而戰,也為議會自主性而議。接下來新界西北也是戰場,政府想將香港各個美麗的地方打造成衛星城市。
岑:不止是新界,很多市區也有重建的問題。學聯樓下的小炒前幾個月沒有了,整條街都納入重建項目。所以土地問題不僅是新界的問題,現在土地運用是受政府那套邏輯影響。
黃:我們的土地問題在於土地是否有正義的分配,還是被賣予地產商起豪宅,影響當區也影響隔離區,因為租金上升了,所以我們很關注土地分配問題。今次案件,律政司集中我們衝擊,但我們為何搞事,他們不想說。陳茂波囤地,加額賠償,這些他們不說。我希望有機會將這些事透過法庭這平台陳述給法官及公眾知道。
岑:律政司不想說有他的考慮,法庭程序講究細節,之前控方盤問證人時傳召了很多維修工人、保安,逐個說示威者的衝擊,仔細說衝擊造成多少損害,卻從來不說推行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摧毀了多少村民的家園,豪宅蓋了多少人三、四代種的農田或生活。一方面我們說香港的司法制度相當完整及獨立,但往往這些問題進入司法制度後,這些制度往往成為權貴的幫凶,而不能解決現實的政治問題或城市規劃問題。但法治精神其實講到底,是保障人的生活,保障人在城市裡可以生存,所以必然要脫離冷冰冰的條文而回到「人」身上。
黃:你說的層次是最高層次的法治,基礎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這是律政司現在做的事。
岑:構思這套制度的人說這套制度appealing、比其他制度好,必然會回歸「人」身上。很多現代的政府理論都說政府理應為人民服務,為何我們要有政府,因為我們希望過更好的生活,不需擔驚受怕,可以好好生存,所以我們需要三權分立等。那麼,現行立法會或特首選舉制度,或大家都讚的司法制度,是否達到這個效果呢?有時可以,有時不可以,法庭有時給予重案犯例如強姦犯應有懲罰,但牽涉到制度問題、城市問題,其實法律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旺角案件是另一個例子,法庭不單無法解決我們的問題,法庭設計也可能不是為解決這些問題,但它成為了政府打壓的工具。曾偉雄和梁振英因為政治壓力不敢用警察清場,所以用潮聯、的士及小巴司機申請禁制令,等高院叫我們走。法庭在這情況下身不由己地成為政府的工具。究竟司法制度的目的是否如此?我也沒答案。但香港人好像毫不批判、毫無保留地頌讚司法制度,但出現這些事件,我們需要更多反思。
黃:在香港有很多不公平的情況,例如窮人沒錢請(大律師),但我想指出,作為一個官,其實他跟足程序,法律理據不要求其,其實我已OK。未必一定是結果對自己有利才叫公義,各人對公義的理解不同,說這些是沒意思的。唯一我希望法官擺出來的法律是清晰,不要求其。以旺角為例,那是臨時禁制令,是不考慮為何警察不執行正當職務而由潮聯申請?其實官應該考慮這點,這就可避免法庭成為政府擋箭牌。這也視乎官叻不叻。
岑:這是否回到官身上?很多裁判法院的案件,例如以胸襲警案,他完全不跟案例,是不尋常,也看官的心情,很「睇人」的。
黃:但法官也是人。現在有上訴機制、有人身保護令,好過冇。我們現在唯有期盼現在讀法律的學生或官,希望他們做個好的法律人,定義為做足法治的四部曲。你識講呢啲,梁振英也識講,例如超然論。他一直在影響裁判官,我對此是擔憂的。傘運後有些輕微的罪也判坐監。
岑:我不是完全否定司法制度,只是想帶出一個訊息,很多事情值得多點思考,例如是否竟無保留接受司法制度。
2230-2300
黃:我覺得曾鈺成服從傳票上庭,我覺得是體現了三權分立。曾鈺成是行管會主席,也是立法會主席。所以就算那些「超然」的人,若他不是鍊住ICAC的話,他被查都是要坐在犯人欄。這個新界東北案也體現三權分立。六月十三日拉我,當日我保釋至八月,六月尾打給我要起訴我,我說我不會去,七月一日晚被拉,二日我在警察學院離開,有個女警告訴我,旁邊黃竹坑已預備好落案紙,問我介不介意過去簽個名,我說不行,我要回去睡覺,我的保釋到八月你不要煩我。
到八月十二日我保釋完,警察說我沒事了可以走了,我心想兩次要我回警署然後唔告。然後到九月二十日晚上十時多警察在我家門口要拉我,然後他們在第二天拉我。當時我的理解是他們要嚇那些罷課的人。六一三後一波又一波的大型運動開始,六一三是我最無法跟到拍子的集會,當大家說要衝時,不是以身體而是拿鐵馬衝玻璃,那時我很錯愕,當時有人認為興起上來就要拿架生。
岑:你阻人拿鐵馬、被罵,有沒有不開心?
黃:當然我有不開心。這件令我反思,我好像跟不上群眾。你們也可能有類似經驗,例如1130龍和道。
岑:那時已跟到。
【行動路線】
王:我覺得九月尾十月頭,很多群眾想衝出龍和道時我跟不上。不算完全不知道他們在想甚麼,但有點不知所措。那些群眾很躁動,那時我們未有決定。那晚我和Eason在那兒,有點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處理。
黃:那天學聯說去禮賓府,九二八後,我說太遠,補給不方便,不如在特首辦坐。然後有人說衝出龍和道,下次不如他們衝出龍和道,我不會阻他們。不如你先說說昨晚的浸大論壇。
王:我覺得昨晚氣氛異常和諧,不會突然有人鬧、起哄,大家可以發表意見,感覺到岑敖暉和黃台仰立場不同,但有共同點,例如運動裡最重要不是手法,手法是因應context和情況變動,黃台仰也說,最重要是人數,如何感召到更多人參與日後的運動。衝或不衝,或誰阻誰,不是最重要。我好像見到曙光,傘運中段起,我們和本土派完全沒法對話,好像完全分裂,互相指罵,今次是難得地找到共同的地方。
岑:我其實不是太有興趣討論以武制暴還是和平公民抗命。我覺得這個不是當刻香港的民主運動最大的分別或問題。更多的社會問題、社會遺產、社會加諸給我們的框架才是左右抗爭的出路。我們有多能夠和政府互動、博奕,回應到政府出的招,有誰覺得是因為太和平?昨天黃台仰也很坦白,九二八其實沒人用暴力,大家都是高舉雙手,但警察會撤退,原因是人夠多,同時參與者承受程度高,預備到面對大的風險。
王:他認為抗爭成功與否視乎人數及參與者付出多少。九二八是因為人數多,之後為何不能以人數多而和平的模式令警方撤退,他說是因為現階段,參與人數固定在幾百至一千人,無法期望九二八這麼大規模的人數,因為現在沒那時的條件,所以要盡量發揮這幾百人的勇武程度以達到成功。但是甚麼令九二八出現?
岑:我覺得前半段的描述是準確的,但這某程度是策略上的封閉,因為覺得我們個pool就只有這麼大,要以這幾百人做到最大的效果,所以要以武制暴。但策略上為何不是吸引更多人參與?若每個運動都是孤芳自賞,運動就不停係咁,但若運動部署是以不同運動踏上去,策略就會不同。我對昨天的論壇的感覺是少少討論的空間,我覺得黃台仰是傾向講道理的人,很多時間會嘗試回應。昨天見到觀眾有challenge我,但少了攻擊而是嘗試理解我的說話再去challenge。
【傘運回顧、反思】
2300-2330
黃:昨天有記者會,很多團體交代九二六至九二八,在立法會煲底有活動。學聯的打算如何?
王:九月二十六、二十七日,雙學和流動民主教室在立法會煲底有退修,類似去年的罷課不罷學,請嘉賓談對傘運的反省、思考。整個運動不止抗爭,我覺得一班學生在立法會學習公民意識、抗爭意識,有其歷史意義。
黃:我回想去年罷課不罷學時,長毛很不喜歡。
王:我知道,他當時當面罵我們只顧著罷課不罷學,沒有抗爭意味。
黃:雙學的罷課不罷學是將課堂搬出課室,長毛不同意,他覺得罷課就是罷課,以罷課呼籲更多人出來公民抗命。我覺得兩者皆有可取。
王:我們之後思考,覺得也有意思,所以之後有思考如何增加抗爭意味。不過我覺得罷課不罷課也有重要性,因為抗爭也要有學術基礎。學生衝公民廣場,和罷課、和學生的思考有關。
岑:罷課的意義在於學生透過罷課,率先以行動表態,這是一個行動,向社會宣示我們對八三一決定很不滿。另外,我們覺得思考香港的問題是更危急,香港未必有這土壤,所以希望大家藉此機會深入思考香港的現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第三個考慮是,未必一罷課就堵路、佔中,響應的人也許不多,需要一步一步去展示。我覺得長毛的說法有自相矛盾,他曾經很反對七二及衝公廣,因為我們不能拆三子台,我們沒有這實力。那為何要直接堵路呢?
黃:他的意思是罷課不是罷課,只是搬了課室,他認為罷課應是走入社區去做鼓動,叫人出來參與。我覺得雙方都有道理,到今天我都支持罷課不罷學。叫人參與要門檻低,請大學教授來講書可以吸引一些不是有太多經驗走上街頭抗爭的人,補足了運動。這個我之前有和黃之鋒說過。我覺得以公民教室的方法吸引學生很好。
岑:當時也有組織到一班教授。感覺上教授或學者的角色較laid back,在其他各地的抗爭,學者有他們的角色,例如台灣的野百合或太陽花,學者有提供論述或知性上的東西給學生,讓前線抗爭者有back up和支援,但香港,參與公共領域討論或對抗爭有實質支援的學者不多,可能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位,他們研究的領域或教學方式能鼓動別人參與多些,我記得許寶強、羅永生、陳允中、周保松。當時希望藉八三一,在香港這個大的關口,學者能和學生一起行動,當時有這個考量。
黃:九二六、九二七在煲底退修。
王:會講中港議題、抗爭手法、傘運反思。公民社會講連結,連結教師及學生一起抗爭,以及公民思辯是否存在。若一個論壇只是互相指罵,那不是公共討論。香港從來很少這類公民討論,這一年社運氣氛比之前緊張,我們要多些思考如何走下來。
岑:這一年來,我覺得傘運最大的遺憾是社會對運動的反思嚴重不足。最近媒體的傘運一年的訪問聚焦於個別決策的看法,運動最遺憾的事情,例如應否升級或退場,其實那些視角限於運動裡的個別決定或針對個別人士。黎智英的訪問很典型,將運動很take it personal地看,但忽略將整個運動去思考,運動出現時的社會狀態、脈絡,抗爭文化如何導致一些事情的出現?
學聯在九二八後組成五方平台是責無旁貸,之後很多決策在五方平台出現,忽略involve不同佔領者組成聯合陣線,埋下了之後很多事情的伏線。我們那屆的學聯有責任,但也不是雙學能獨力承擔的責任,因為我們有討論過成立聯合陣線,但和鐵馬組、防線組、急救組傾,不約而同得到「這是自發運動,我們不要加入陣線,我們自己代表自己」的反應,拒絕了這個建議,最級所有決策在五方平台出現。我們批評三子決定封閉,但九二八後,領導權轉移到我們身上時又出現同樣問題。
如何從一個較大的視野去看這個運動,有所提煉,令民主運動更壯大。很多人希望針對一個問題,就是傘運是成功還是失敗,但我覺得在這個時空,二零一五年九月,去答這條問題其實沒有意義。成功失敗各有理由,但若大家覺得香港爭取命運自決的運動會繼續下去,那就不應在現在為這運動蓋棺,而是要看我們是否能否從這運動提煉一些元素,令到未來的民主運動更壯大。
黃:我的看法和Lester相似,不多談成敗。錯失要檢討,但不用故意談成敗。我們不是談過去一年,而是談現今一刻我們在做甚麼抗爭。最重要是這運動有否令你今天繼續在抗爭。我不以記念角度去看,而是回帶。今天很多朋友還在鬥爭。一個運動完結不代表沒有後遺症,但很重要的是固本培元,維繫我們陣營的士氣。
岑:成功論或失敗論也對民間士氣有影響。八三一存在是來自北京的壓力,若談命運自決,而北京沒有結構性改變,是不太可能做到;但這需要機緣,你需要不斷尋找這些機緣,令到它有結構性改變。
2330-2400
黃:這場運動有其成功及失敗、不足之處,有些人說這場運動,但別忘記,這個失敗,所有人都有份。雖然有些組織者責任大些,但既然說這是自發運動,大家應承擔自己自發的責任。與其說失敗,不如檢討各個團體沒去做三罷,這才是最致命的。九二八有集會,希望大家下午四點半集合,大概到六點。
我們不是懷緬、紀念,而是清場後,大家好像散散地,一個集會有助號召傘運的朋友出來。人數不夠,沒所謂,是人少,我們就由此再慢慢建立、組織。但我們不可以消失,不可以讓梁振英覺得我們被瓦解。人數是力量的展現,告訴梁振英我們不怕,我們夠膽再出來。六一三黃永志他們被打,我跟他們說,他們要站出來,告訴警察我們不怕。我們要集中火力展現我們的力量。當天我們也會有新的運動。現在學聯有份,陸續會有團體參與。這是「全民反政治打壓」運動,希望集結大家力量,亦會為雨傘援助基金籌款,支援傘運被捕或被政治打壓的抗爭者。波蘭團結工會差不多被瓦解時,很多機構產生,中產階級出來保護他們。保護的意義就是墊底,保護抗爭者,這是很重要的。及要在集會追究放催淚彈的責任,到現在沒人負責。希望大家在那天集合。
王:很多中學生或家境清貧的抗爭者,沒能力應付法律問題,需要大家的支援,表示我們都是戰友,會一起作戰到底。
黃:最近,林超賢和其他民建聯的人接近區議會選舉就走出來話佔中,我們要清楚表示一個訊息:雨傘運動,我們沒有做錯!我們是做對的。梁振英說我們犯法,我們要向香港人解釋為何我們是對的。沒可能我們不出聲走了去的。
岑:是香港團結工會的序幕。
王:確實是我們重新上路的機會。在過去九個月,我的而且確有灰心、消沉,沒有了那種不問理由、不顧成敗,一起走出來,為共同理想奮鬥的心態。可能遊行集會的人數少了,這一年的而且確少了振奮人心或重燃鬥志的機會。我們這一刻不去面對運動創傷的話,那份灰心會蔓延於我們心裡。有些人評論傘運失敗,不應回望,要向前看。人當然要向前看,但怎能不看去年發生了甚麼事?
岑:有些人選擇向前看、向後看、或選擇困死於當下、或很失落,固然運動創傷是重要課題,很多人都忽略了,很多人都不多不少有些運動創傷,很多人在suffer,但覺得是個人層面,只能和閨蜜說,但忽略了這其實是個公共性的問題。我覺得大家缺乏自我理解或自我反省的心態,所以無論是指手劃腳、諉過於人、或是向前看、或困於運動情緒,都缺乏理解這場運動如何影響你或自我反省的過程。以我觀察,很多人說別人錯,整個社會,無論有名氣或沒名氣的參與者都有這個心態,甚至傳媒想操控這種心態。
黃:我記得梁國雄是很早就檢討。
岑:我覺得梁國雄對我也有影響。他的分享某程度對我有一定影響。這個創傷是有公共性。
王:我覺得有些人分手後不再回望,有些人會沉溺過去,依依不捨;我覺得兩種心態都不好,更好的是從中學習,汲取養份。
黃:我不敢說我沒有運動創傷,但太多工作。我覺得在傘運中,有很多人灰心。
岑:我覺得你太簡單化這份創傷。其實是很多情緒混合在一起,有正面及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在運動中不停交替,運動後好像被封印,大家無法分享。
黃:我沒想得那麼複雜,我覺得是運動消散令到很多人灰心,亦有很多人懷著絲絲希望繼續,所以我很佩服鳩嗚團。我們要裝備自己,當政權出事時可以再抗爭。希望大家比一年前的自己更進步。
註:即聽即打,非筆錄。詳細內容請收聽節目。非fans。沒故意剪輯。
以往集數重點:【http://www.inmediahk.net/taxonomy/term/517455】
圖源:學運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