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抗爭是一個可貴的共同經驗,我們應借此機會彼此交流及總結經驗。在此,我先提出一些觀點,以望收拋磚引玉之效。且由兩個基本問題說起:
正名
大家也許留意到,直至一月八日第二次審議撥款前夕,民意仍一直向有利反撥款一方轉移。根據城大及港大民調,支持者已由五月的73.4%大幅降至一月初的47%,但隨後一週卻逆轉(明報民調指出支持者由54.7%反升至58.7%)!而這也是我當時對形勢變化的感受。其間發生了一件有別於前的事情,就是傳媒突然鋪天蓋地般大談所謂「八十後」,所以我們很有理由認為這是主要原因。而我也在該週中發表在獨媒的文章"「八十後」這標籤背後的禍心"中作出解說和警示,且不幸言中。
所以我們從中可汲取的是: 社會運動,作為集體行動的一種,須尋求正名;正是師出須有名,名正則言順,這道理放諸古今,仍是站得住腳的。
正如我已在上文指出,對今次參與行動者的正確稱謂應為公民(誰能提出更正確的稱謂嗎?);而此行動/運動,宏觀而言,其實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公民社會正冒起之一反映。在此須澄清,公民社會遠不止是一堆非政府組織(NG0s)的總稱,它的可能規模遠大於此。
溝通
一月十六日晚我方在行動上出現歧異。我個人認為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我甚至認為有歧異也未必不好。但我想大家也會認同,我們可做得更好。而基本問題在於溝通不足。
正由於「我哋冇大佬」,所以我們更應有效地溝通,因為冇大佬下命令讓大家照跟也。
事前以至行動時的溝通,其實未必要得出統一的決定,由是行動。要點但在於認識彼此的行動目的和手段,以及背後的理由。這樣,彼此就更能及時補位等等。更何況,除了今場波外,今後一齊踢波的機會還陸續有來。(只因我們有這樣的一個不堪政府。)
要有效溝通,同時避免被敵方滲透又或分化,我們得建構一個基本的關係模式及由此引申的溝通機制。
從以上兩點,我們可得出一個方向,首先在認知上,我們該將目前的社會運動提升至建立公民社會的較宏觀層次來理解及推行,而不是每次行動都要重新由頭再發動再組織起來。
以上只是就高鐵此一獨立事件而論,但我們也須取得更宏觀的視野。
眾所週知,今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公、不足與不善必陸續有來,上至影響全球的氣候暖化、水源/糧食/能源危機以至乎戰爭,中至中國等地的維權問題,下至本地的政改以至可能重來的廿三條等等,皆不是現行的發動模式所足以解決的。若天真地以為政府或聯合國可解決到,哥本哈根一役已是一個結結實實的反證。靠商界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在政商以外,若不建立一新的公民社會,你還能想像到有何出路嗎!?人如果連想像也想像不來,又怎可能解決得到!?難道竟自欺欺人地以為奇蹟會出現嗎?抑或繼續扮鴕鳥?
綜合上述,我們所得的啟示為公民社會須創新並作進一步發展,而且,經我近幾年來的觀察,時機亦漸趨成熟。
正如我在一年多前的一篇文章" 2012年以軍再侵襲加沙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1966)中已就此創新的公民社會作出初步勾劃,現作進一步闡述: 基本而言,新公民社會是以社區(相對於區議會之劃分)為經,以政策範疇(與三司十二局相對應)為緯的交織式網絡。而且它行的並非代表制,而是授權(Proxy)模式,因這樣一來可避免與民主代議制重覆,二來且可與之互補。
至於實際上你我可怎做,我將在另文詳細交代。大致而言,首先須成立一核心小組,推行教育、組織及溝通傳播的三大不可或缺功能。然後招募各社區的網上發起人(每區二人即可成團了),隨之開始在facebook等網站進行集結,有興趣者可依其所屬區議會選區參與相應的社區分組,並可各自依其所欲關注的政策範疇(如教育、醫療),參與另一跨社區的政策關注組。
請留意,以上做法與各位的現行動員方式並無衝突,反更相輔相成!
大家可想見,這樣一個公民社會,即使只1%港人參加,即約六萬人,高鐡撥款還怎可能通過!
各位大可進一步設想:
(A) 一個社會怎計都有起碼一兩成人有心改進社會現狀(大家應記得奧巴馬的”Change We Can”口號所取得的支持有多大吧)。即使單計教育一項,已有不下十萬父母對現行教育現狀不滿了,且還有醫療、退休保障、環保、普選等等,他們只是看不見有何途徑/方法去改,而上述既簡便靈活又有效的組織方式,正好提供了出路。所以無論怎保守地估計,此公民社會的潛在成員都起碼有一成人口。當然,我們不會天真地以為全都會事事積極參與,那就當其中十分一人是積極參與者計,都已是好幾萬人,更何况他們背後還有多九倍人的授權和支持!這股力量當舉足輕重。
(B) 此模式的公民社會,若連在香港這樣保守、右傾及(再)殖民地化的社會也能生根的話,它自更能在其他社會遍地開花,由是構成一個全球公民社會(GCS)!你且設想其存在與否對任何一項社會政策,無論是本土又或是國際性的,所帶來的差別和轉機!
世無所謂完美的計劃,問題只是:誰有更好的能提出?(Any better option?)如真有更好的,我會第一時間參加。
我明白有些人仍對公民社會感到陌生,又或需時間消化,所以我在未來日子裡,將把我於近三年來的思維成果提出予大家分享、切磋。正是,羅馬也不是一天內建成的,可是等,總不是辦法;千里之行,總始於足下。
最後,想指出一點,由於這新公民社會並非層級式(hierarchical),而是如互聯網般屬網絡式,所以它的增長速率可以是呈幾何級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