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自強運動……?

文:温斯頓 S.

按:繼續以借古鑑今之心態,參考自強運動來分析香港民主運動策略!

自強運動,又名為洋務運動。始於一八六一年,以魏源在《海國圖誌》所提及:『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為囗號,推行一連串仿效西洋技術的研究,並且配以宋明理學所傳承儒學制度進行改革。整個運動歷時三十多年,被後世人民評為其中一個失敗的改革政策。當中有三大因素,分別為中華民族的『大男人主義』、『陽奉陽違』的政府、以及由上而下的封建社會動態。

『大男人主義』用來形容歷朝歷代的中華文化發展實在是貼切不過,因為中國人總是在硬生生改變別人的文化思想而未有真正消化期精髓。以儒家思想為例,從一開始春秋時代孔子所提倡的『以仁為本』,其後吸納了法家的『三綱五常』、融入道佛『以穩為萬事之則』而卒之演變成為宋明理學;可見眾『儒家』思想可謂自相矛盾。然而筆者在此處並不執於討論當中的演變,而是從此論點可看出整個中華文化吸納了很多不同的哲學原素,卻又硬生推離其本義並且另闢蹊徑。將西方的技術吸納,卻不認同西方文化,並將其扭曲為邪魔外道。當朝的天子以及一眾士大夫沒有了解到是西洋自由以及開通的特質促進了科技的誕生,自然造成失敗的改革。

『陽奉陽違』是清帝制的一大特色,更是所謂聽意見卻不執行意見的佼佼者。當李鴻章、曾國藩這群洋務派正大刀闊斧地改革的時候,一眾守舊派以及聖上所擔憂的不是政策能為民生社群帶來甚麼樣的改變,而是當中可能會涉及的權力鬥爭。頑固的守舊派寧願犧牲人民的福祉,亦不願喪失權勢,使整個改革過程變成一齣鬧劇。

由上而下的封建制度是每個帝制不能夠撇開的問題,這個問題顯然是訴說代表性的爭議。人們既然不承認當前的掌權者,他所能帶出來的政治概念是没有人會採用。民心不足的情況底下,整個社會只會駡戰連環,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回看香港,一班又一班的香港人崛起嘗試掀起民主的旗幟,去告訴不理解、不支持、以及不明白的人:我們是要實現中央許過的承諾。可惜…

《一》中央總是我行我素,硬要將自己的一套套用在我們身上。
《二》他們認為我們的抗爭是要奪取權力,然而他們卻不明白我們的舉動只是要一個我們可改變發展的社會。
《三》我們不可能再容忍沒有代表性的政府繼續去犧牲民生。

自強從來是站在道理的一邊,掌權者的愛理不理只會將更多人帶到事實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