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沉淪 解放才是出路

香港沉淪 解放才是出路

有人說香港是經濟城市,不應過份政治化,香港從來都是政治之都,從辛亥革命到省港大罷工,我們曾有啟蒙革命之功勞,也是不合作運動的歷史。

經濟困局 解放才是出路

若要保存本土的繁榮,就必須繼承傳統,發揮香港的政治作用。目前香港的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早前樹仁大學進行的港人生活困苦度調查顯示,近五成五受訪者認為現時港人生活頗痛苦,一成六人則認為非常痛苦。 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指數,在2006年香港已是發達到區中的第一位,2012年更見40年新高的0.537水平,較2006年升0.004。 由此可見,許多香港基層市民已步入水深火熱之中,儘管一些中產階級仍認為生活愜意,無意參與抗爭,但是近年港資不斷被中方取締,香港因政府施政的無能而導致競爭力下降,據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的研究指出,2013中國省區、直轄市綜合競爭力的排名中,香港排行第五,竟然較上次調查下降了三位。

參照明清興盛數百年的東南重鎮南京,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被上海超過,成為「閑置一角」的江蘇省會;而宋朝就名聞天下蘇州,而當時上海只是松江府下的小縣城,如今蘇州已經變成了上海的後花園,度假的天堂,港人不再醒覺,難道香港想變成深圳或廣東省的後花園?

本土民生問題的核心,完全是政治問題。當公民意識日漸提高,而「特首」及其團隊未經民意授權,逆水行舟,違反歷史潮流,施政勢必寸步難行,若再以假普通來蒙混港人,執政者面對重大爭議時,立法會民選議員與代表特權階級的功能組別必須繼續矛盾處處,而經篩選的「特首」合法性又勢必受質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信,則事不成」,香港的民生問題將完法改善,最終受害的仍是廣大市公民。

抗爭運動當然會影響市民上班,也可能影響經濟,但這些陣痛是解放香港,根治民生問題的不二法門。當然,誰也知道民主不是萬應良方,它也會產生另一些問題,然這卻是在開明社會中的必要條件,半世紀前英相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說:「民主制度很不好,但是其他制度更不好。」希特拉在1920年代末期便是以民主的方式崛起,由民選的方式成為當時德國總理,最後,他更以民主手段達到獨裁統治。更有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以新加玻、中國的政治模式,與泰國、台灣作比較,說明民主不一定比賢人統治好,進一步否定民主政制的優點。有人以上述例子否定民主制度,無疑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思考錯誤。

一言敝之,有真普選,未必會更好,沒有普選,只會繼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