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運動面臨兩難:佔領區的軍心及路障外的民心。運動往何處去?有人提出了公投。
對此,一些論者拿過往的選舉來比較,我覺得都不適合。2012年的選舉,其得失到底也只能歸在泛民政黨的名下,但今次不同,如果能夠發動一個全民公投運動,就不能相提並論。
這也跟之前電子公投不同,這一方面不是和平佔中推動,而是由更龐大的雨傘民眾主力參與發動,並刻意以實質耗損體制的方式進行(即辭職公投),有全港票站輔助投票,並以撤回人大8‧31框架來自我定位,對抗性更為明確。
因而,這次公投目標,跟以往不能簡單比較。相對之前泛民的選舉結果和五區公投,這次是以雨傘民眾之名;相對虛擬的電子公投,這次更實質,這種對抗性格延續了雨傘的頑鬥本色。
正如許多論者指出,雨傘運動是如此的劃時代,是攸關生死的民主鬥爭,那我們就更要將這份決心,帶往路障以外。因而我不僅不建議,將建議中的雨傘公投跟以往作簡單比較(包括電子公投、2012超區及分區),而且更要超越以往,將雨傘運動的力量向全港300多萬已登記選民擴張推進,嘗試作更大連結。(回看泛民主派2012分區直選共取得了101.9萬張選票,即尚有很大比例的選民未投票)
因而這是不同的嘗試,既是邀請路障外的人們加入,以公投方式體現人民意志。
再者,公投不意味撤退(佔領區作為一所設立在公路中心的「全港性民主社區」,十分重要),但佔領範圍應靈活縮小,既集中力量,也向外釋出善意,為的是邀請路障外的人加入第二波運動。
餘下問題仍然很多,像公投人選和訴求怎樣定下,共識能否達至等,凡此都成了能否成行的關鍵。但公投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必須將路障內的決心,播散至路障外的日常世界,這無疑是下一階段的民主任務。
文章刊於今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