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宣傳,離不開為我方製造英雄,及將敵方物化。製造英雄,才能將我方的信念化成故事。就算你不認同背後的理念,你也知道華盛頓、林肯、孫中山、甚至雷峰所代表的信念。這就是成功的案例。而物化,則將敵人的人性抹去,好使己方的群眾,能盡量去恨對方。要贏兩傘運動第二幕,我們就要防止對方物化雨傘世代。
高中的文學班,都讀過《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書中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通過一名德軍前線的士兵,觀察德法兩軍的不人道。本書於1923年出版,在納綷時期,因為反戰思維,被列為禁書。書中其中一個要旨,是兩軍皆將對方物化,才能令士兵殺人。
書中最著名的一段,描述主角在一次衝擊裏,跟敵兵一起掉進小戰壕。自衛擊倒對方之後,外面戰況仍然激烈,主角就被困在戰壕一日一夜。發現對方還沒有死,主角就忍不住幫對方包紮。之後,主角開始向對方解釋,自己並不想殺死對方;之後又搜到對方太太跟女兒的照片,從對方的軍籍證,知道了對方的名字及戰前是印刷工入。主角變得內疚,到最後,主角在對方的屍體前承諾,將來會寄錢給對方的家人以贖罪。
這一段震撼之處,在於以殺敵為天職的軍人,竟然會為了殺了一名敵兵,而向對方道歉。當瞭解到對方,跟自己一樣是有血有肉、有家庭事業的一個人的時候,殺敵,就變成了殺人。殺敵,是英雄行為;殺人,卻是錯事。換句話說,只有將對方物化,才能令己方的兇性引發出來。
要抹黑政治陣營或政治運動,亦建基於同樣的手法。只有將對方抹黑成一小撮壞人、漢奸,將對方的人性從論述中抹去,才能使己方及中間派去一面倒地憎恨對方……無論是「外國勢力論」還是「學生搞事論」,各種論述就是要將雨傘運動,由人的運動,物化成「敵人」的行動。當黃絲帶不再具有人性的話,就能令一群人仇恨、打擊、甚至暴力攻擊黃絲帶了。
雨傘運動,本是幾十萬,年齡各異,要求不一的香港人,共同要求民主自由。當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本來就有幾十萬個人性在裏面。寫見證、小說等,就是要將雨傘世代的人性,帶回論述裏。要爭取中立人士支持,先要爭取他們明白我們,再爭取他們認同我們。只有他們看到,我們跟他們一樣,是熱愛我地的香港人,才能打開他們的心屝,理性考慮我們的理據。就這個意義而言,我們不能放棄對雨傘運動的論述,不能放棄寫出我們的感覺。
多寫多分享,是既攻且守的戰略。攻,是鞏固雨傘運動的動員力,以向日後的選舉進發;守,是中和對方的抹黑,從而維持現有的支持。每一個故事,每一張漫畫,都是城牆的磚頭:單獨來看,勢孤力弱;連在一起,則力量無窮。
本系列其他文章:
雨傘世代的反蛇齋餅糭:科技是我們的武器
雨傘世代的反蛇齋餅糭(二):寫見證、格格漫畫、棟篤笑、小說
六套我想看的雨傘世代小說及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