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自從林鄭月娥做特首,荒謬指數天天爆燈。以前最重要的三司之位,都是由精英人士擔任,能力、誠信和品格均有極高的要求。如今,一個唯唯諾諾,一個唯利是圖,一個誠信破產,作為特首的,則每天忙於把香港由一個國際都會,變成中國一個二線城市。不少教育界的長老人物,對整個畸形的社會狀況,安靜又滿足。
但浸會大學生因為與校方長期周旋,要求取締針對香港學生不公平制度不果,一時意氣漏嘴說了一隻字粗口,按一秒說四個中文字的平均速度計算,只是0.25秒的光景,不少人(尤其是傳統的教育界人士),把這0.25秒看成核爆啟動。不斷發酵,一篇又一篇道德偉論,主旨都得一個:講粗口就係唔啱!
對於那群「道德偉」,我當然不會和他們數算有關教育界的道德問題:後來浸大生受死亡威脅時,他們的道德往那裏擱?校園欺凌時,他們的道德往那裏擱?學生自殺社會冷漠時,他們的道德往那裏擱?任由教科書內容作假失實涂毒學生時,他們的道德往那裏擱?甚至是來自國內的大學生在理工宿舍門外上演春宮圖時,他們的道德又往那裏擱?
但最近朋友傳來一段老師的看法,說學生爆粗是因為大學入學時對學生品格沒有要求,當然又順道拉一下「佔中遺害」,我立時閱後即「焚」:內心怒火焚燒,同時爆了15秒粗口!
請不要立刻聯想到,那位教師一定是「藍絲」。這樣的話,是你不太認識教育界。
不少人對今次粗口事件,確是抱有一個單一基準:「講粗口就係唔啱!」就是「唔乖」。數年前,我有個朋友,因為兒子忘記了一宗小事,放學後在操場上被老師提點,他和老師話別後,轉身行了數步,才輕聲說了一句:Shit!(過程也是老師承認的) 豈料那老師也剛好在他身旁經過聽到,記了他一個大過。朋友不服氣,四出走訪了多個教育界的人,詢問一個小朋友純粹無心快語的情緒表達,也不是要罵任何人,過程近乎流於私下發洩,是否要罸得這麼重?但受訪者幾乎答案只有一個:「講粗口就係唔啱!」
其實我也教過書,也遇過小朋友講粗口的情況,當時我只是私下和他討論,粗口是甚麼?為何他在那個情況下要講粗口?是否尊重和洽當?有沒有其他的表達方式?於是,那孩子在我沒要求之下,向我道歉,也親自向被罵的同學道歉,並在我任教的期間,沒有再講粗口——最少沒有在我面前說。
我主觀認為,這才是德育:就是教導學生明辨是非,不要用耳當目,對事件多角度分析,不要放棄對正直、公義、誠信和良善的追求,而不在乎他說不說粗口。
目前香港教育界最悲哀的地方,是對社會的轉變完全沒有知覺。他們當中,不少是後英殖時代成長和受教育的。那個時候的社會氣氛不如現在那樣緊長,政治清明,社會講求法理,媒體自由開放,遇有不公義,總有渠道發聲和輿情支援。當市民對不義的情況上街,政府也尚會聽取並改善(沒有優化!),也不算強迫孩子套在任何單一準則。但今天的社會已在劇變,為政的、掌權的、充斥在主流媒體的,都是謊言歪理,基準龍門日日搬,受到大量北方人口南來,他們信仰和把持的價值觀和本地的一套根本不一樣,對道德的鬆懈,早已遠遠超越講一句半句粗口。這些教育翹楚,到底有沒有認識清楚,現在的香港,已不是九七年前那個香港?在這複雜的世代,連說句真話也快要沒有空間的時局,為何還要孩子面對你那簡單而虛偽的基準?
記得那篇傳來的鴻文,批評時下入大學沒有品格要求。我不認識那位老師,但相信他/她也是在香港接受大學教育吧?記得我當年填報大學申請表時,有一欄是要看申請者有沒有批判思想(Critical thinking),而不是品格水平。品格是如何衡量?是否要他們告訴你,今天沒有講粗口,昨天拖阿婆過馬路?請你北望一下,目前中共道德淪亡的情況,主要是源於文革之後,把人性、信任、德行全革走。正如中國作家韓寒曾寫道:「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環境裏,前幾十年教人兇殘和鬥爭,後幾十年使人貪婪和自私,於是我們很多人的骨子裏被埋下了這些種子;我失落在我們的前輩們摧毀了文化,也摧毀了那些傳統的美德,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摧毀了信仰和共識,卻沒有建立起一個美麗新世界………。」
現在香港已文革已開始,韓寒的感言告訴你,令孩子德行真正岌岌可危的,是沒有理性和人性主張的國民教育,是錯漏百出的教科書,是大量沒有普世價值觀的人南來,他們對本地孩子欺凌,或將誠信觀念淡薄的概念和本地孩子同化。教師們不去努力改正這些問題,只是採取逃避態度,甚至不追究那些孩子說:X你X的B,卻要對一個因為不公制度迫得透不過氣,在追求回應時盛怒之下說了一個L,而感到天崩地冧,講粗口就係唔啱,這不是品格教育,只是教孩子偽善和走位。
如果仍真心認為浸大事件「講粗口就係唔啱」,到北韓教書罷,那裏是中共政權想達致的烏托邦,擔保沒有人說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