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地來歷:
自928發放催淚彈後,此地成為被人踩踏的土地,約一星期後後成為爛地,被黑布蓋着。
耕種日期:
10月25日至現在
耕種方法:
採用永續社區農業的方式; 在都市實踐農業;參照自然永衡法(permaculture)的設計原則;在金鐘/夏慤村每天進行社區互動,設置廚餘回收筒,取立法會物料資源管理站的廚餘回收耕種肥料,設立廚餘回收筒,收集枯枝乾葉,從木工工作坊回收木屑木糠作為乾料;善心市民捐出植物,工具,花盤和種子,種綠豆基肥, 市民日與夜輪流澆水照顧耕地。
實作各種園圃設計示範不同的種植風格,利用各種回收辦法,把在地回收的廢料化為生機:
1.Rows farming
- 最傳統的耕種方式,把泥土分成多行,混入堆肥,種下植物後再用檢拾回來的枯葉覆蓋泥土表面保濕,此方式能充分善用每一寸土地。
2.Umbrella Garden
- 以收集回來的玻璃罐堆砌出雨傘形狀,再於中間密集灑下綠豆,最後再種下菜苗及各種植物,除了美觀外,因綠豆可作為基肥改善土壤狀態,可大大幫助其後種下的植物生長。
3.Keyhole Garden
-此為自然永衡法的實踐,先用石磚堆砌出一個中心圓形及外圍有一缺口的圓環,再在中心圓形處中掘一個約一尺半深的洞作為堆肥用的匙孔,把乾草枯枝舖在底部作為乾料,再把成筒發酵過的堆肥倒在其上,最後用泥土覆蓋表面,再在園圃裡種上薯仔及各種植物,能有效處理廚餘同時兼顧美觀。
4.Spiral Garden
-用各方回收來的玻璃瓶砌成一雙螺旋形的外牆,再在牆間放入收集到的堆肥蓋上泥土,在其中種植,既是藝術也是耕種。
種植種類:
蔬菜 - 菜心,白菜,羽衣甘藍,蕃茄,薯仔,包心菜,辣椒,紅菜頭,紅蘿蔔,白蘿蔔,沙律菜,栗米,綠豆
水果:菠蘿
香草:九層㙮,道手香,迷迭香,薄荷
花草:蘆薈,仙人掌,萬年青,富貴竹.......
多樣生機出現:
鵲鴝、蝙蝠、蛤蟆、白飛蛾、螄蚓、蝴蝶、蜜蜂、菜蟲....
轉廢為糧:
100litre(廚餘、木糠、乾草枯枝葉)
耕種肥料:
堆肥,液肥,豆渣咖啡渣
永續社區農業的好處:
個人
1)我能吃得更健康安全美味
2)我能收集廚餘做堆肥
3) 我可以參與認識耕種
食物:
最短里路、 最新鮮安全、品種多、味道好
消費:
明白食物生產過程,對食物更懂珍惜
生產:
1)成本極低!模仿大自然循環生產方式:運用泥土/種子/廚餘/枯枝 葉/堆肥/昆蟲/陽光/水/空氣,
2)零開發零丟棄的資源循環方法
3)取替常規(化肥農藥)耕種
社會/生態:
1) 保護土地,改善土壤
2) 消化垃圾淨食污染
3) 增強本地糧食自給力
4) 連結社區
5) 增加生物多樣性
6) 減少因食物安全問題的醫療開支
總結:
1)要求政府原址保留金鐘耕地,作為政府十二月尾檢討農業政策的一塊參考地。
2)政府有責任
- 鼓勵永續社區農業/生態農業/都市農業
- 收回荒廢農地全面復耕
- 設定本地農業生產指標
- 轉廢為糧:積極㕑餘回收計劃
- 肩負市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