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經過一處連儂牆,目睹其生成過程,由兩道門左右大小,演變成行人隧道一樣長。
牆身貼著的,慢慢不止五顏六色的memo紙。除了圖文並茂,花樣越來越多,設計也越來越精緻,更有大型商場華麗裝潢所無的破格生命力,充滿地道風貌和街坊情懷。置身其中,使人有一種同心同行的歸屬感,彷彿聽到整個社區的脈搏,突破混凝土世界的隔閡和冰冷,連繫起每個愛香港的人:我們不再是孤島。
正如看Youtube無法取代親身旅行,連儂牆的立體視覺刺激,亦非網絡文宣所能媲美或提供。更難得是有一群年輕人,時常在連儂牆附近聚會,分享彼此見聞和感受,談論時政,慢慢形成一個守護這片天地的社群。偶爾經過,會看到她/他們修復被人破壞的部分,再進行美化工程,使這個獨特的公共空間,持續與路過的人做精神上的交流。
從她/他們身上,我看到一種往往被人忽略、但其實相當基本和重要的訴求,關乎一個人表達自我、創造價值,以及與其他人持續互動的心靈需要。
滿足到這種需要,即使物質條件欠改善,人的生活素質或快樂指數依然會明顯提升。但要做到的話,不能缺少物理上的公共空間,偏偏政府的房屋商品化政策,以及各種假保育、強拍和活化工廈的措施,都持續扼殺讓市民自主活動、自由發揮和呼吸的公共空間(看看西九的空間規劃、設置和使用,如何以豪宅為重心,將之變成富人的後花園,便明白空間使用上也貧富懸殊)。再加上領展及市建局為所欲為,傳統社區和街道都一一被殺,變成寸金尺土的消費及私人活動場所。別說替自己社區做DIY,走路慢一點也唯恐阻住地球轉,都有保安來干預。
每個人都被碎片化,被規訓為短暫停留在任何時空的消費者。人對公共空間有各種需要,政府完全毋視。香港年輕人合理使用空間的權利,由於政府的無德無能(註一),以及主流社會思想離不開地產至上主義,便一直被剝奪而不為人所注意。
很多謝一直以來為各區連儂牆出力的朋友,為香港創造這道獨特而動人的風景,並令大家有機會反思政府、大地產商、領展和市建局等等到底欠我們甚麼。
(註一)關於城市規劃可以有甚麼想像,請參考中大李家翹博士一篇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