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雅寧
最近重温兩位女士的專訪,一位是TSA關注組召集人何美儀,另一位是中西區關注組的羅雅寧。她們走在社會運動的前線,在教育和保育的範疇上,面對強權,扭轉絶望的局面,把社會一點一點的改變。但在訪問之中,兩人不約而同被冠上「師奶」、「辣媽」等「銜頭」。曾參與一些坊間講座,當講者引述這兩位女士的工作時,都會說:「佢哋本來師奶嚟,都可以做到……」我不是瞧不起「師奶」,因為「師奶」泛指一群屋邨生活的草根婦女,她們學識未必高,但含辛茹苦,相夫教子,強度不遜任何能者。只是為何要用「師奶」兩字來形容兩位女士?到底她們「邊忽師奶」?
先說何美儀,她是香港大學文學士及英國約克大學英文碩士。當年她是以扶輪社的奬學金負笈英國,經常要在當地各個扶輪社活動進行演講。回港後在大專院校擔任高級講師。本來可以做周薪百萬補習名師,郤選擇照顧家庭,其後更站在社會前線,針對香港教育的種種弊端而成立各個關注組,和政權步步爭取。
而羅雅寧也有類似的背景,她於香港大學畢業,其後在中文大學取得比較公眾史學文學碩士,曾在貿易發展局擔任編輯。也跟何美儀一様,選擇了照顧家庭。只是面對中西區一帶的過度發展,令古蹟受到不可彌補的破壞,於是成立一個又一個的關注組,打保育這場仗,阻止了簇新但沒有故事和靈魂的高樓,踏碎維多利亞城的一切,令中西區的風物變得不一樣,把舊城的回憶和故事都留住,更有屬於市民大眾的公共空間,和庶民安閑的生活模式。然而,在傳媒的筆鋒下,羅雅寧變成了「師奶」保育達人,甚至是「保育聖手」,神奇到不得了。
可能傳媒把兩位女士冠名師奶,是希望達到吸睛作用,因為由深閏主婦到改變社會的前線行動者,充滿肥皂劇的味道,也讓人感到成為達人門檻可以很低,郤沒有強調她們一路走來,是一步一腳印的。為了改變社會,她們聯同身邊志同道合的人並肩作戰,需要有相當的親和力及成事的決心。何美儀在爭取的期間,發表了多篇在教育發展上具啟發性的文章,而羅雅寧更聯同專業人士,做出一個又一個具碩士論文級數的報告和政府周旋。一切都沒有魔法,只有努力。
只是,兩人都剛好是全職照顧家庭,於是就成了「師奶」。這種性別角式定形,原來這麼多年都沒有進化。唯一的進化,就是引入北方用語,不叫「師奶」,就叫「辣媽」!一切似乎都說明,香港的社會不會把照顧家庭視為一種正規的選擇。只要女性在職場沒有位置,她就是「師奶」。所以,當何美儀和羅雅寧選擇了家庭後,即使她們以其專業及知識推動社會運動,也不會被傳媒叫作改變社會的女性,而是「逆權師奶」。
希望有一天,傳媒在進行類似的專訪和報導,不要再讓人認為女性選擇家庭是次等的決擇,也不要漠視她們以知識努力改變社會。記得特首林鄭月娥在競選時,把保育中環的功蹟毫不客氣的攬上身,當時大家都為羅雅寧不值。但當時她郤以低調回應,因為當時中區仍有幾個保育項目膠着,她希望林鄭月娥在自詡「成功」保育「舊城中環」的氛圍下,也為那些項目開綠燈。這種社會行動者的胸襟,是改變社會的重大能量。
到底她們「邊忽師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