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公民抗命乃一場運動而非革命戰事,但當事情已發展到據點、補給站、防禦工事相繼出現,以一套「只守不攻,以退為進」的思維去走下一步棋亦不足為過。現在的僵局實非佔中領袖或警方能預料到,唯世事如棋局局新,當初預計不了不要緊,但積極制訂下一步戰略卻是必要的。以下簡述三個重點以點明據點並非以量取勝。
1. 以退為進
由九二八催淚彈無情亂轟至翌日撤離防暴警察,改以輿論為武器打公關戰,警方策略明顯一百八十度轉變。上述轉變歸咎於警隊高層錯估形勢而成,唯非本文主旨故未能詳述。佔領每一處地方均有其象徵作用,中環乃上流經濟命脈,金鐘則為政府樞紐,灣仔、銅鑼灣、旺角以至最新的上水、尖沙咀均是誤打誤撞衍生出來,非佔中原定計劃。除前兩者,繼續駐守其餘地方實非上策。佔領灣仔猶如與警方宣戰 ;踏足上水、尖沙咀,打正驅蝗名號亦有在呀爺頭上動土的意味;於旺角插上旗幟,封鎖彌敦道、亞皆老街更直接令佔中掛上「擾民」之惡名。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民心所向絕對是整場運動成敗之關鍵。或許此時此刻佔中運動士氣正盛,不少人希望速戰速決,向中央政府逼宮以令「六八九」下台。唯僵局已成,實非兵貴神速就可走出,貪勝不知輸只會把難得的上風白白送走。脅民意以令政府是危險的,戴民意脅上流經濟命脈方為上策。
2. 少一個據點,易一分管理
短短數日,各個據點的管理問題萌生,未有解決之餘反而每下愈況,歸根究底乃管理缺乏分層之問題。唯佔中涉及眾多民間團體和市民自發性參與,運動領導者又不是中山先生再世,只是一眾學者、學生,管理之積疾確難根治。芸芸團體當中,以學聯、學民的形象最為正面,雖然其發言人多番重申市民參與實屬自發,不願干涉太多,但在關鍵時刻能派定心丸亦有穩定軍心之用。不是說事事干涉,但總要有全盤計劃,才可引導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民眾繼續走下去。簡而言之,據點的數目愈少,學運領導便能集中人力發揮其作用。
3. 讓佔中重上軌道
再崇高的理念,再完善的計劃,只要喪失焦點便會變質。由爭取「公民提名」變為「六八九下台」,由佔領香港經濟主體淪成今天為佔而佔,所謂的遍地開花。佔中實非香港內戰,更不是圍棋博奕,量多者勝,請各位忽忘初衷。撤開地域層面來說,於經濟,民生上的佔領面愈大就愈不利於活動的走勢。借用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主任陳祖為教授的比喻,佔中是大衛與歌利亞之爭,一場打從開始就處於劣勢的戰役。佔中旨在以最少人力,物力抓住香港命脈,逼令政府,或其背後之中央就範。佔領面積、層面無限擴大,無疑令政府承受更大壓力,但對平民的損失更加是難以估計。
有得佔,真係唔佔?沒錯,不應佔的就不佔。遍地開花,實為一精神感召,以運動的精神於香港每一個角落做成公民覺醒,而非實際行動,猶如黑道劃地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