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天的城市論壇,看得人一肚子氣。議題本應是「雨傘運動個半月 退場與否怎定奪?」,可惜,不少討論焦點仍舊回到「學聯能否代表我」的問題之上,老調重彈。然而,這場辯論與此同時亦揭示了一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問題——無論做什麼都必須談資論格。從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創會會長鄭玉佳針對學聯常委羅冠聰的發言:「其實你們應該想想你們的代表的資格⋯⋯」、「你今年多少歲? 21啊?⋯⋯」,這個存在已久而我們選擇視若無睹的歧視,著實從這創會會長的輕蔑口吻中表露無遺。
香港人從小到大,面對談資論格的情況,實在夠多了。從進學前N班、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以至踏入社會,無不講究形形色色的證書和推薦信。讀書、進修、課外活動及至做任何事,從此變得公式化,名函資歷第一,內容和意義則無關痛癢。就是這些永遠都拿不完的證書和推薦信,殺死了香港人的可能性和夢想。這些年間,總不難發現,喜歡畫畫的小孩迫著去唸會計酒店,喜歡足球的小孩迫著去唸市場營銷⋯⋯不是說一紙認可不重要,但怎麼就從沒有人說出一句公道話:這些證書推薦信從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才幹和價值。
即便是生來平等的政治權利也談資論格?雨傘運動期間,高官議員以至學者,紛紛以資格限制香港人的政治權利。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紐約時報》訪問中,曾表示不能讓入息低於一萬四千元的基層主導選舉,以免政府政策將向他們傾斜,將香港變成一個福利型社會;新民黨副主席田北辰建議特首提名委員會增加青年界別時,指出「資助學位才有權加入青年界別的特首提名委員會」;中文大學副校長侯傑泰評論佔中者Facebook「呃Like」時,提及「先讀好書,自己準備好了才談為社會做大事」。 這些言論、這些要求,只是把一直潛藏的政治遊戲規則攤開,赤裸裸的告訴我們,一直妨礙我們的,不是我們的能力,更不是我們的際遇,而是不公平的制度和這談資論格的歧視。不要忘記,投票權利,選舉權利,被選舉權利,這些都是基本的人權,只要是個人就能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不用講資格。
資格根本不是萬能。在旺角佔領區「自己Tee自己印」,小朋友在街頭隨心所畫的小獅子,做成印模,可以成為眾人身上的圖案。若要談資論格,怎樣也輪不到數歲小孩當上設計師;在金鐘、銅鑼灣佔領區,物資站救護站的義工既不是什麼老行家更不是什麼創會會長,若要談資論格,怎樣也輪不到他們在佔領區站崗。與其凡事只講資格,倒不如多講點良心多講點責任。
只能說,有些是非黑白,不只是有年紀有經歷的人才能夠判斷。有時候,這些閱歷更可能反過來限制想法和行動,造繭自縛。就正如學聯代表羅冠聰在城市論壇尾段指出:「我希望大家不要再用資歷去判斷對與錯,因為如果可以用資歷判斷對與錯的話,大家翻開年齡表,找出最高年齡的人出任行政長官那就一切都解決了。」真的。難道現時香港就真的只欠一個光長年紀的政治長老嗎?
所謂「資格」,在《新華字典》中,意指:應具備的條件、身份等。關心香港社會是香港市民的權利,只要不斷言「香港係咁架啦」、「算吧啦,移民啦」等等,任何人,不論條件、身份都可以站出來發聲,這亦是雨傘運動一直追求的民主的表現。講究資格的社會「講夠」資格了吧!不要叫我們的下一代走進精英主義的死胡同,不要叫香港窮得只剩沒心沒肺的資與格。
至少,愛香港關心香港是本能,不用講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