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論盡宗教:中產心態與劣質信仰

中產心態與劣質信仰

在《 與你「談心」的信仰 》中筆者提到現代人已喪失了對社會的視野,可是能夠啟蒙他們的傳播渠道,又為少數人所壟斷。自我啟蒙的機會 因而被奪去了。公共空間又淪為少數人愚民以謀利的工具。而宗教亦往往成為一種愚弄人的鴉片。

但是,為何這些愚民的傳播渠道又會廣受歡迎?一方面是因為大眾缺乏選擇;另一方面是這些渠道的訊息卻又正中 大眾的胃口。這正是那些「談心」的劣質信仰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談香港的基督教,卻又不得不提對其影響至深的美國基要派(Fundamentalist)基督 教。

所謂「美國夢」(American Dream),基本上是美國國民的民族信念,而此信念卻與基督教息息相關。「美國夢」源於美國社會建立的故
事:一群篤信上帝的祖先為自由地信奉上帝而來到美洲大陸這片不毛之地。他們憑著信念不斷拓荒,最終每一個人
都可以因努力而得到成果,令美國成為一個人人皆可尋夢的樂土。

「美國夢」的故事有幾個重點:美國人是篤信上帝的選民、美國是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多勞多得乃美國社會的現 實及價值。

這一套論述曾幾何時也算是貼近現實。托克維利(Alexis de
Tocqueville)曾指出,美國人的財富分佈平均,而向西部的開拓又提供了上向流動 (Upward Mobility)
的機會。平等的社會結構被托氏視為美國民主制度成功的因素。可是時移勢易,工業發展令美國的財富集中於少數
人的手上,美國到了二十世紀已不再是平等社會。可是,原有的夢卻早已成為美國人集體回憶的一部份‧在二十世
紀中葉,美國逐漸成為一個中產社會。收入及工作環境的改善,強化了美國人對美國夢的信仰。

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 (C. Wright Mills) 在其《白領階層》 (The White Collar)
中,指出美國夢的信仰只是一種假象。美國的中產階級收入是增加了,可是社會其實並沒有變得更平等。財富仍是
高度集中於少數人的手上,而參與社會的機會亦集中於同樣的少數人。中產的收入隨經濟發展而變好了,可是他們 並沒有操控自己的命運的能力。

可是「美國夢」這個神話,早已是根據蒂固。美國人大多沒有嘗試改變權力結構的不公,卻選擇繼續沉醉在「美國
夢」之中。這種沉迷正正就是基要主義的基調:美國乃是建基於基督教信仰之上,因此美國要扺抗自由主義對信仰
的衝勢:開明的信仰是共產主義入侵美國的徵兆。所以,聖經必需是逐字無誤的,進化論必然是錯的,之餘此類。
而多勞多得既是新教徒倫理的精粹,又是美國立國的根基,那美國人自然要反對爭取經濟平等的努力:福利主義養
活懶人,為禍人間,又是共產主義的陰謀。社會參與、社會改革均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個人可以更加道德,更加努 力工作,最終人人也會有相同的發展機會。

這種觀念對於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當然香港社會並不以基督教為根基,卻是更看重個人努力,相信多勞多得的
工作倫理。七十年代起的經濟發展,令不少香港人經歷上向的社會流動,在短時間內由貧民變身中產。即使未能晉
身中產的市民,亦普遍認為自己可成為中產。他不會留意到社會的不公平,只會責怪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聰明。憑
個人努力多勞多得終必能出頭,這就是在獅子山下港人共有的香港夢。

當然,這個香港夢也是一個假象。香港的中產從未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政治權力由商界、高級公務員,以及上位的
親北京團體所壟斷。社會的財富,亦由少數商人所壟斷,而在高地價政策下,中產最終亦只能為地產商的利益而不
斷打工。當社會的經濟增長放緩,中產人仕亦會失去其相對優厚的薪金,受到下向流動 (Downward Mobility) 的威脅。

自香港開埠以來,有不少傳教士赴港傳教。這些傳道人來自西方各國,可是為何最終美國那一套基要主義會成為香
港基督教界的主流?事實上,香港的基督徒大多屬於中產階級。他們大多是在基督教背景的學校中皈依,亦大多是
較能適應教育制度的一群。他們可透過教育途徑晉身中產階級。他們亦因而傾向相信憑著個人品德及努力,便可以 帶來更好的生活。

這些中產信徒並非社會制度的贏家,他們與基層一樣,都是處於社會的下層。可是,他們卻信自己是社會制度的得
益者,以為人人都可走上成功之路。他們看不到社會,只看見個人。他們雖吸食著鴉片,卻感覺良好。他們自傲,
看不起基層:可是他們卻不知道自己並無可以自誇的地方,亦不察覺自己與基層同樣地也是被人壓制 。

RISK‧2006年7月
(本文原應為系列的第五篇,因技術問題搶先推出。不便之處,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