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曠日持久,戰線越拉越長,內部張力難免越來越大。對家要攻心,刻意搞分化也是正常戰略。與此同時,香港的選舉制度也很鼓勵內部分化(這當然也是政府設計的一部分),總會有人出來抽水說自己才是革命正宗,別人都是騙子;反正比例代表制下能鞏固7%票就贏,過程中得罪93%人也在所不惜。如是者,運動到今日還未分裂,在香港的結構性背景下實屬難能可貴。
或者正因為大家太愛護這團結的力量,每當網上出現爭議的時候,提出爭議的一方很容易會被批為「分化post」,而被攻擊的一方又會反過來說「你先至係分化post」,互相攻擊無日無之。
這個現象好危險。因為現實是「分化post」固然存在,世上確有些人是靠製造矛盾或犬儒來取得存在感,但把所有的質疑都標籤為「分化post」卻不利運動的自我檢討和成長。
這個運動能捱到今日,其實六月份的幾次自我檢討十分重要。例如圍警總之後,就有不少關於退場時機的認真思考,然後才發展出圍稅局,再之後又發展出道歉團。很不幸,我感到這些自我檢討在七月份明顯減少,長此下會去十分不利。例如大家都在討論「前線裝備」的時候,是否也該討論一下「前線」本身應否存在,還是每次有衝突對峙就應該立即轉場,真真正正做到be water呢?
要讓更廣闊的討論發生,我們需要更多的「討論post」。問題在於如何在避免「分化post」的同時,鼓勵「討論post」?這兒我有幾個建議:
1)多實事求是,少質疑動機
「分化post」不一定是別有用心的人刻意寫,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無意中寫了「分化post」,關鍵在於我們自己有沒有小心用字。例如質疑動機的字眼,大家就要好謹慎,因為我們都不是對方心入面的蟲,不可能知道對方的真正動機,亂質疑的話會好傷害別人的一片苦心,無形中製造分化。舉個例,如果你不同意一個行動,你要做的是解釋為什麼你不同意,而不是說對方「出賣運動」,甚至係「鬼」。畢竟一個行動的好壞,有好多討論空間;說一個人「出賣運動」和「鬼」,就上升到另一層次,而且冇討論空間了。在此懇請大家,幾唔妥都好,要慎言。當然,如果有些人什麼都不做只識指點江山,就另計,大家無視他們就得了。
2)多Fact Check,多講道理
最過份的「分化post」,當然是散播謠言。要斷絕謠言,自己就要養成Fact Check的習慣。要問那件受爭議的事情的信息來源為何,這個來源是否可信。當然,「分化post」的內容好少會100%錯,通常都是把一個真的情況無限上綱,去到荒謬的地步。呢個時候,大家就要冷靜下來,諗一諗,呢個「滑斜坡」到底有幾滑,不要聽起上來合理就信。如果有人話俾A發生的話B就會發生,你就要自己查下,類似A的情況其實有冇發生過,之後B又有冇真係發生。
3)唔好標題黨!唔好標題黨!唔好標題黨!
承上題,現今傳媒搶pageview,經常標題黨。大家要看清內文,還要看前文後理。還有不要一隻字就放到無限大,畢竟每一個公眾人物每一日講無限句說話。無論係建制泛民定本土,要捉一句說話出來上綱上線,其實好容易,何必呢?
4)私怨放一邊,識減分,都要識加分
「分化post」之所以能夠成功,往往是因為本來已有裂痕。為了運動能繼續,大家一開始或者會願意放下裂痕,但時間一長就很容易又重新浮上來。這兒我有一個提議:識減分,都要識加分,裂痕才可修補。一世人流流長,不同時間做不同的事,每一刻的判斷都不一定一樣,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如果有人十年前做過一件事,你當時不喜歡,是否就要否定對方一世呢?加分的意思,就是要看對方之後做了些什麼。值得支持的,就支持。要不然,只有減分沒有加分,好快就會所有人都把所有人當成敵人,不同立場之間就沒有討論空間,也就沒有反省和成長的機會了。
5)真真正正和而不同,不要雙重標準
這點最重要,但也最難,我自問也不能時時刻刻做到:無論對任何人或事有不滿本身不是問題,要互相提醒或批評也不是問題,但記得不要雙重標準。如果X派別做了個受質疑的決定,我們就往死裡打,又話「出賣運動」又話「鬼」;但當Y派別做了個受質疑的決定,我們就無限包容,幫對方解釋,幫對方講好說話……長此下去,想不分裂都不可能。
「各有各做」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喜歡的事就要跟我的一套,我不喜歡的事我卻可以隨便罵,這是曲解「各有各做」。最理想(雖然真係好難)的做法,是不論是X或Y做錯決定,或最少是大家不能立即明白的決定,不論什麼派別,對外都幫手解釋、幫手講好說話先,之後對內再慢慢檢討。
最後總結兩句:所謂「分化post」的問題,不應該是用來批評別人,而是用來自我檢討的。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試過有意無意地寫了「分化post」而不自知。局勢越來越緊張,我們才更要保持冷靜。只有這樣,真正的「討論post」才能有機會受重視。畢竟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每個人都有機會做錯決定,何況是在激情當中的群體?重新營造討論空間,不因「分化post」的標籤而中止討論,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