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試證「青年議政」之謬

澳門近期吹起一陣「青年議政」之風,內容不外乎是透過一系列訓練,再加上政府在資源上的支持,特別是透過委任到各諮詢組織中所提供的發言空間,培養青年政治人才。

這種培養人才的方法,本質上是「執政聯盟特別是傳統陣營的培養青年一代安排,而思維模式尤其著意於『根正苗紅』的權貴第二代,從而達到所謂的薪火相傳之目標 ──但從另一個層面看則不無『世襲』的意味。」(華僑報,《各方設法爭取青年一代》,二0一0 年九月二十日)雖然非建制派強調實戰,可是本人認為問題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本人嘗試從概念上出發,深挖「青年議政」的意涵,揭示此一命題對澳門社會的危害。

「青年議政」本身由「青年」和「議政」兩個詞語組成。首先我們考慮一下「青年」。誠然,青年議政強調的是理性的分析和清晰的表達,是鼓勵年輕人參與社會。可是,正如早前我的舊演講稿中提出的問題,青年(七十後、八十後或九十後)的概念會否與社會的其他群體產生矛盾?這裡包括了兩個層次,一個是代間的衝突,另一個是其他社會關係,例如是階級。青年被高舉,是否代表中壯年和長者,特別是基層的一群,是被定性為受照顧者,又或者他們的意見表達就是非理性的、無須被重視?當青年們在冷氣房西裝筆挺,面對鏡頭(或閉起門來)高談闊論,而中年主婦或者地盤工人就只能繼續在茶餐廳「吹水」?

這裡引申出第二個問題,就是議政的本質。「議政」一詞常常伴隨著「參政」一詞,即所謂「參政議政」。有兩點值得大家反思:是否參政等同於議政?議政的用處又何在?語言一種意義的表達,一種說法的重覆多少會影響到人的觀念。不澄清「參政議政」的迷思,對人才以至社會發展事實上是一種抹殺,亦對澳門不利。澳門由於「一國兩制」的政策因素、教育起步遲,自身人才儲備不足是事實。近年有仇國平所指的「新澳門人」透過入讀本地大學,畢業後就業取得居留權,但他們有著不同的政治議程。可是,澳門正因為地小,太多同質的人才又會造成激烈競爭,「抓太緊會死,太鬆又會飛走」。至少他們在學習完基本技巧後,應該進一步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回歸自己切身的群體,塑造自己的特點。

更致命的是,把參政等同議政,意味著參政空間的收窄。正如本人剛才批判「理性」一樣,「參政議政」這個詞組,是把政治的多元性給抹殺了。最近新加坡有一則在澳門難以想像的新聞:濱海灣金沙賭場有荷官因薪水低而罷工,更令賭檯無法運作。此事有趣的,除了是罷工在賭業本身是罕有之事,從經濟基礎分析,澳門荷官的工資在本地而言是高收入,而且是很多年輕人唯一可以做的體面工作。可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澳門年輕人欠缺思想的出路。我不知道新加坡如何教育學生,但至少在澳門這個旅遊城市,工業行動是被視為影響旅客,從而影響收入的事,而不知道有策略有理由的工業行動是可以爭取廣大居民的支持,而且這是工業行動成功的一個要素。而更佳的勞動條件事實上也能提升服務質量,反而能提高旅客滿意度,促進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最後,議政的用處何在?我們不能不談政府的決策機制。本人一直強調普選的重要性,在於有了普選產生的政府首長和議會,民意能影響政府決策。如果沒有普選,沒有問責,沒有在下一次選舉時被趕下台的威脅,政府可以選擇性地聽取民意,犯錯時仍然可以一副「好官我自為之」的模樣。至於為青年人參政,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一個鼓勵青年有獨立思考和敢於發聲的社會環境。新澳門學社的周理事長已經解釋過,本人亦同意,在此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