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Alex Leung
昨日大埔新富區補選,有5.7萬名成員的facebook群組大埔谷,愈夜愈熱烈,大家都對選舉結果十分著急。臨近點票時間,網友愈加心急,新訊息以秒計發出。當得知泛民候選人工黨郭永健勝出,大家「奔走相告」,只差未見有人感歎「這是民主最光明的一日。」
危機也是明顯的。雨傘運動未能落區,郭的得票仍是只有2012年立法會選舉同區,泛民主派得票的70%左右,區議會選舉仍然是區議會選舉。兩名被視為建制派的候選人,得票相加逾2,200票,比郭永健所得的「堅定民主票」1,382票多出不少,谷友說:「11月危矣。」4個月後的區議會選舉,一般估計建制派會「集中票源」,只派出一位候選人出選重奪新富。有結論指須做好地區工作,這不禁有一點點鬱悶,不是說這是雨傘運動後新模式區議會選舉的第一戰,怎麼又回到「地區工作論」了?
今次補選,大部份選舉操作仍是傳統的泛民主派式區議會選舉。由政黨挑選「有勝選的選區」,然後在黨內物色人選「落區」,爭取選民支持。選舉的人力及財政資源主力由政黨提供(或個人),選舉日總動員政黨及泛民主派政治明星到場。這種操作模式有其優點:候選人能短時間獲得支援,包括選舉知識及操作等,能安心盡快投入工程。然缺點也是明顯的——由政黨「決定」派人,候選人與居民的關係傾向「由上而下」,居民傾向點評候選人「個人質素」,選舉工程也很容易變為個人推銷。勝選後是否能夠連任仍是取決於議員是否「勤力」、是否認識街坊、「地區工作」是否足夠等傳統標準。
可以有別的模式嗎?朱凱迪曾在2月以《落區素人 咪學泛民》為題撰文,倡議社區組織西班牙式的Podemos(「我哋得嘅」)基層組織,由居民「小圈子」做起,關注身邊事務,到選舉時再是否參選、自己的「政綱」為何及決定候選人人選。這個模式足夠有趣,距離年底的區議會選舉不足半年,我們能夠真的開始嘗試「自己社區自己救」,組織起港式Podemos來嗎?
原Podemos模式要求或許太高,不如我們就會以11月的區議會選舉演練一下?全香港有400多個區議會選區,泛民主派連同傘兵僅約200人參選,換言之有近一半選區的選民未必有機會投票,或是「揀唔落」。如其等待傘兵空降,何不自行物色人選「社區自救」。
大家的社區,或許不乏支持民主、關注社區的朋友,但要一個素人突然參選,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50,000多元選舉經費何處籌募?助選團哪裡找?誰人會協助?參選會面對什麼社區壓力?選舉工程如何組織?假如我們以Podemos模式思考,這些壓力其實都是可以分擔的,或者說,這些壓力其實理應就是所有居民要承擔的。
不如由基本開始?首先在我們的社區,尋找一些希望尋求改變,不滿現任議員的居民。可以利用facebook群組、可以用whatsapp,當找到50人後,便啟動「自己社區自己選」的計劃,以50人為發起人,草擬社區政綱,承諾會參與助選並每人付出100元作競選經費,再公開招募居民加入。當達到500人之數,便可以在聯署人中尋找合適人選參加區議會選舉。有了財政、人力及清楚的社區支持,一些猶疑未定,但不希望自己社區「被代表」的人,或許便能多走一步,願意成為候選人。這500位出資出力的持份者,可共同決定政綱。候選人當選,這500人亦可成社區顧問,由議員作為中介將議會事務帶回社區,共同商議。
困難嗎?但昨夜大埔谷的熱烈討論及關注,我相信是有希望的。(另請參看【命運自主 社區開始】 -《社區公民約章》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