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為了回應罷課的疑問,出席了不少電台節目,當中一定會問到的問題,必定是:「現時北京如此保守,罷課可以為當下形勢帶來轉變嗎?」坦白說,單是罷課對香港的大形勢未必帶來點大改變,但罷課卻可以開啟一個新局面,讓社會真的關注學生對未來香港的一些思考。
自人大決議過後,民主派的支持者固然對此感到失望和憤怒,可是除了這些感受外,還有是收在心中的一股無力感。年紀較大者,爭取了民主政制三十年,見證民主回歸的誕生,卻又看到民主回歸承諾破產的一幕;年紀較小者,見證着香港墮落的一面,曾經付出過,但無甚改變,甚至每下愈況。無力感,是經驗累積而成的。每人面對住這種暗淡的形勢,充斥無力感是正常不過的事,可是即使充滿無力感,也需要繼續走下去,但這種感覺又會成為前進的種種阻力來源。故此,疏理個人的無力感,就是當下極需要處理的任務。
罷課,其實是打開一個缺口,透過由學生發起的不合作運動,影響輿論的走向。目前來說,看似支持「袋住先」與反對的民情似乎不相伯仲,可是支持「袋住先」的民意,又是否認為當下的方案真符合自己所想呢?要知道,接受得到這個框架,不代表滿意這個框架,這是一個很顯淺的道理。在任何時間,都不應放棄自己對理想方案的爭取,公民提名一直都有頗大的民意支持,而很多民意調查都反映市民支持廢除功能組別。假若現時放棄這樣的原則,還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和一直支持公民提名、廢除功能組別的強大民意?
對的,罷課可能爭取不到甚麼,但大家要明白,如果我們甚麼都不做,看到現在的爭議也不發聲、不抗爭,其實到頭來也是甚麼都爭取不到。與其認命,倒不如抗命,最少還有一點生機。罷課只是一個開始,只是不合作運動的起步,真正的改變,真的在乎我們各崗位、各階層的香港人有甚麼的取態。認命抑或抗命,任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