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無意,香港獨立媒體網最近又有大量跟城市空間相關的文章,令人想起兩年前的天星與皇后碼頭爭議,本網站曾非常熱鬧。
不過,碼頭消失了,空間爭議更顯得分散與複雜。薩凡納學院成為北九龍裁判署的「伙伴」,引起八和會館以至一眾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不滿,連署進行中,大概會繼續發酵。而禍首發展局局長「林鄭」,就是誕生於天星皇后鬥爭的,而相關的伙伴計劃亦是「後天星皇后」產物。
不妨稍為回顧一下這段歴史。「天星皇后」鬥爭,以至「喜帖街」的長期鬥爭,為香港政府帶來「消滅香港」的惡名,政府有意與無意地支持或協助少數財團的城市發展大計,亦更清楚暴露出來。民政事務局局長過去是古物事務監督(Antiquities Authority),可是,何志平卻鬧出重重笑話與醜聞,他治下的古物古蹟事務處,以及古物諮詢委員會,都無法化解當時民憤,有時更激化更大矛盾(例如,後者把瀕臨清拆的皇后碼頭定為一級歴史建築,前者的報告亦傾向支持其歴史價值),與規劃、地政部門發生嚴重衝突。
大概因為這個緣由,曾蔭權在2007年連任時,藉著大換班,成立發展局,林鄭成為古物事務監督,把古物古蹟事務處與古物諮詢委員調過來,跟規劃與地政同屬一局,由局長領導。從行政官僚的眼中,這是更「理性」與統一的部署,對外則表現為「發展與保育」平衡的幌子。不過,一切只是行政重新部署,政策與制度難說有半點改變,在「天星皇后」鬧得最凶時,政府說要做政策制度檢討,現在也煙消雲散。不過,林鄭倒不是閒著不幹事,還忙得很,局長多次以單個項目來向保育團體派糖,例如荷里活道已婚警察宿舍便是一例,而伙伴計劃更明顯是派餅仔遊戲,釋出了政府的善意。
希望這個背景能讓大家更深度地閱讀「蔭凡納學院事件」,更能明白何以保育計劃會有「產業署」式的思維,包括甚麼收支平衡,以及伙伴組織的財力是否足夠等等,更利害的是,這些話由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說出來,林鄭自己則可以更慷慨地說「政治責任」,汪阿姐阮兆輝先生氣上心頭,頻頻呻笨,一切更見局長成功整合發展局的成就。看看剛出爐的財政預算,當知政府十分滿意林鄭的功績,她果然「係好打得」,曾俊華打算讓「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總額再增回到十億,繼續「活化」。
真正「活化」了的,可能是官僚的手段,而不是歴史,更不是香港政治,或香港人的政治生活。如此小規模的城市空間改造如是,規模更大的基建項目「廣深港高速鐵路」亦如是。當年的中環填海計劃諮詢被人多番詬病,惹來爭議重重,但這個四百億的新工程,卻是更靜悄悄地、交待不清下快要上馬,被迫遷的菜園村村民的聲音是如此微弱,估計要到政府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才會稍受多一點關注。當然,本網站秉持人棄我取精神,是為例外,望諸君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