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簡回林忌先生〈左膠雙重標準〉一文

簡回林忌先生〈左膠雙重標準〉一文

簡回林忌先生〈左膠雙重標準〉一文:

一、拙文的「類文革時代」在林忌文中便升級成「文革時代」,右翼人士總愛上綱之思維,今又添一例證。

二、拙文長篇大論,只是說為恐襲「歷史化」(historicization)不等於同情恐怖份子,但在林忌文中仍然繼續被指為「這些在網上不斷發表同情恐怖分子偉論的人士」。是閱讀理解的缺陷,還是「批鬥左膠」之意識形態不能放鬆?

三、林忌文中著名的社運人士與左翼(如社會主義行動)等等行為,不在拙文之討論範圍不贅。但以林忌總愛上綱之思維,閱讀理解的缺陷,其所謂指控有否偏離原意及事實,閱者須以認真辨證之方法視之。

最好笑的是,林忌問人「批鬥?幾時有『批鬥』?有冇人被拉去跪玻璃?有冇要戴牛鬼蛇神帽遊街?」(殊不知批鬥不只武鬥,還有文批),然後反指「反種族主義青年」焚燒《蘋果日報》是「批鬥」行為,其文首的標題卻是寫道「左膠雙重標準」,真是貽笑大方。

林生的缺陷,與今天公共討論的缺陷一樣,在於不能識別「描述性」(descriptive)及「規範性」(normative)兩種方法學概念。余坤興便解釋,「規範性的研究探討理性人的決策應該如何抉擇,描述性的方法則歸納現實世界中人做決定的行為。」當然左翼歷史化恐怖主義不是純粹的描述性論述,但以 「同情恐怖分子」的規範性判斷指控之,則是在討論之中完全失焦。

另一網絡作家寄居蟹說得好,「研究,離不開描述與規範,不過我總是希望每個研究者自已,意識得到自已的價值所在。價值中立作為一種規範,也是種權力。價值 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認為自已的價值有無上的道德意義,然後污名不同價值,不同意識型態的人。每個人也都有各種不同的意識型態,不用急著批評不同立場的人, 『意識型態作崇』。」這正是曹林為首的二人所犯之毛病。

現今本港政治氣候處於風高浪急之時,人人要在所謂「本土」、「大中華」、「左膠」、「愛國愛港」的旗幟下站隊,公共討論鄙視多元批判及立場,迴避獨立思考,只以其頭上的帽子去論斷。此不良歪風更有蔓延知識界之象,這亦是筆者提出,「類文革時代」的特徵(當然有人一見到「文革」二字又要發作,不去看拙文之 context)。

貝加爾

原文按此

延伸閱讀
〈打左膠〉,原題為〈容不下多元思想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