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社會工作只餘下數字

當社會工作只餘下數字

社會服務,社會工作,是一個「幫」人的專業,是一個「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然而生活在一個現實的世界,社工又是否做到「幫人」及「解決社會問題」這個理想呢?社會總存在他的問題,然而我們又應該用一個什麼的方法,去處理這些問題呢?在一個衡工量值的社會,以數字去反映社會工作,又是否一個理想的做法呢?

社會服務的現況

經濟學提出其中一個觀察,就是「人慾是無窮」的,但同一時間亦觀察到「資源有限」,或許推論出來就是人性自私這個結論。然而我們認識的社會工作,又是否相信這樣的一個道理呢?香港的社會服務,又是在以什麼的形式運作呢?經歷了一波的社會企業運動,引入了商業的管理模式之後,到底我們的社會服務是否「現代化」了?還是在走向商業的管理模式的時候,社會服務已經與社會工作的信念及價值悄悄分開了,由無私變自私,由平等變肥上瘦下,由反壓迫變成接受被壓迫。

衡量服務的標準

曾經有朋友問我,如果沒有了數字,社會服務如何去顯示他們的成果。然而在今天的處境,尷尬的情況是我們為了數字,可以埋沒了成果,為了數字甚至達標,甚至不再去反思我們的服務,不再去問我們的服務如何去影響社會,使社會工作的信念,使公義得到實踐。同工們,你手上的工作,與我們的社會有什麼的關連呢?上級給予你的指令,又是否包含著當天學院學習的那些初衷呢?假如面對著這樣的困惑,同工又有沒有時間及力氣,再去追尋那些問題呢?

社會服務的真正目標

有時候同工或者也會有疑問,我們應該抱持什麼價值去與服務使用者進行工作,但我們卻沒有時間去對社工的價值進行深入的討論,每天也如機器般運作。「社會公義」、「平等」、「反對壓迫」等等抽象的概念,到底在離開學院之後該如何去實踐呢?假如這些是社會服務的初衷,我們又應該如何去「重拾」,如何在面前的服務「實踐」呢?

社會服務的存在,社會服務的真正目標,到底是什麼呢?一個服務一個單位的存在,又是在為社會解決一個什麼的問題呢?工作到底只是工作,還是在其背後,有更多存在的意義,因為這些意義,才能獲得延續呢?

時常也聽到一些新畢業同學吐的苦水,說行業內的督導是常在問:學院無教你咩?面對這樣的問題,到底是社會工作的課程不與時並進,還是在學院學的一套,不能與商業化或一筆過撥款下的社會工作模式接軌呢?或者再要去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從事社會工作的是那一類人,而我們行業要求的,又是那一類人呢?這樣的一個行業,又會否把一個個熱心冷卻,把一個個社工變為社會工作機器呢?

或許在同工追尋「平等待遇」及「改革一筆過撥款」的同時,我們亦需要討論社工的工作模式,檢討那一套現行的工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