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專學界提出罷課行動後,不少同學都質疑運動能否為爭取普選帶來實際效果。與此同時,亦有人質疑為何我們要同時挑戰校園空間使用權限制,以及抗命行動或直接行動的必要性。
罷課抗命:為信念而戰
大專學界發起今次的罷課行動,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學生帶頭抗爭,牽起民間社會大型抗命,抵制人大決議。拒絕認命,才是民主運動的主軸。既然民主是我們共同的理想,我們就應為我們相信的信念作出實踐。從來爭取民主和公義並非易事,所以我們不能因目標太難達到而放棄。雖然我們的上一代已為民主運動奮鬥三十年,而民主路依然漫長;然而,我們仍必須為下一代繼續努力爭取民主,也許我們這一代結束時,民主進程依然緩慢,但正因此,我們更要為下一代爭取,要為下一個三十年做好準備。
院校抗爭:為學生尊嚴而戰
民主,絕不是只一種投票方式。一個民主的社會,除了公平的選舉制度,更應具備充份的言論自由空間、平等的空間使用權利、公民高度自律的精神。我們除了爭取制度上的民主,也應在生活中實踐這種生活方式。
事實上,樹仁校方一直都未有提供足夠空間予同學發表意見,又或者為方便管理,而在本應屬於同學的空間設下不合理的限制,例如同學不能以個人名義借用場地搞活動、不能隨意在牆壁標貼等。因此,我們必須同時在院校提出和實踐對共治社區的想像,爭取校園空間民主化和公共化。
公民不服從:非暴力直接行動
香港人已經爭取民主三十年,在已用盡所有方式表達訴求後,公民抗命是我們別無去路,無可奈何下的最後選擇。同樣地,樹仁提出檢討校園空間使用權利的訴求多年,但校方一直不為所動,我們必須要以升級行動明志。
無論是佔領中環街道公民抗命,抑或是在文康大樓掛下直幡,行為雖然涉及違反法例或學則,但我們堅持通過和平與非暴力手段,採取直接行動,表達對社會公義的訴求,或是以此來達成某項促成社會或校園變革的目的。
我們的行動或許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世界,但身為大學生,我們實在有必要正視當下的社會問題,也要反思大學精神真正的核心價值。
原文刊載於樹仁大學罷課討論大會暨公民教室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