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早前理大「排檔創新」在U magazine的訪問。右一為阮文韜Manfred。
文:葉寶琳(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
聯區小販發展平台等團體在去年初的小販排檔諮詢曾表示,解決消防問題,不應以打壓的方法,提出設計才是兼顧小販發展和消防安全的建設性做法。這時政府也承勢委託獨立學術團體協助,而政府的出發點除最基本「解決消防問題」,亦希望整體改善排檔設計。
現在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扛起這個燙手山芋,但研究結果出爐之前,食環署就再出新指引,排檔外型將可能面臨變化,我們今天見到的排檔都是四呎乘三呎的鐵皮疊成的屋仔,頂蓋就以波浪型鐵皮遮蓋,頂蓋面積每條街的指引都不盡相同,以花園街為例,屋仔前方就容許邊緣和屋仔間可有58吋距離。
但文件上建議,頂蓋距屋仔四邊只可有0.45米,反而容許在蓋邊加設攪蓬或伸縮簷蓬,按文件我們畫出了模擬圖,類似我們在旺區見到那些獲贊助的報紙檔,或似市建局為中環嘉咸街一些小販設計的攤檔。雖然有資助,但根據部份初步諮詢小販們並非全面歡迎,以筆者接觸的花園街小販為例,他們比較擔心伸縮簷蓬未能掛光管和掛衣展示等問題。
圖:市建局為中環嘉咸街小販設計的排檔,和現時食環署建議的排檔規格十分相似,相信未來香港43條小販街都會變成這模樣。
說回理工社會創新設計院這個名叫「排檔創新」的花園街排檔改善計劃,小組包括了建築師、設計師、電機工程師、社工,可說是一個跨專業的組合,在政策規限下,還有什麼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的可能?理大作為一個學術機構,如何平衡政府的政策要求,同時回應小販訴求,實在不易,隨時「順得哥情失嫂意」。
因此我們訪問了這個項目的成員阮文韜Manfred,阮本是位建築師,同時也在設計系教書,Manfred跟筆者說,不要以為他們和政府「勾結」,強迫小販改用他們的設計,其實他們只是一個「研究」,他強調不要以為他們強迫小販改變,或期望他們會革新排檔設計,「其實係upgrade設計,有如大學的本質,我地會有些建議俾政府,但唔係policy making。」
「排檔創新」計劃現階段以半年為限,「研究範圍」亦只在花園街,目標在年中提交建議予政府。Manfred說在這有限的時間下,第一步,就是建立全港43條小販街的資料庫,「這工作好似沒有什麼美學,但基實是我們之後工作的基礎,例如我們需要落區了解濕貨和乾貨的分佈,然後將佢圖像化作為資料紀錄,綜合這些圖像資料之後,就可建立全港小販的Data Bank,對我們日後工作都很重要。」
下一步就是做實驗,「我們可能會做Fire Test,即是會嘗試找個排檔來燒。」燒?!「對,我們會設幾個處境,如有警報和沒有警報的結果;特別是前年花園街大火和電有關,因此電力供應和電廂測試都會是重要研究主題。」
圖:食環署文件用複雜文字解說排檔規則,小販難以明白,「排檔創新」做埋政府個份,把指引畫出來。
除此以外,Manfred和他的團隊更希望可以融入「參與式設計」的概念,讓小販,甚至於消費者和街坊,都可以為排檔設計表達意見,希望把他們的想法和期望化成設計,所以除了消防方面如電箱和物料的研究外,他們亦會用軟性方式倡議小販的訴求,「我地會組織一些設計系和社會科學學生的小組,透過落區了解更多小販生態和需要,推廣小販的正面價值。」在小販角度,遮太陽/擋雨、儲物、展示和改善營商環境是三大每天都需要面對的永恆課題,理大團隊就會透過學生參與的展覽,發掘四大課題的不同可行性。
暫時整個研究計劃政府並未提供撥款,而理大提供予小組的資源亦只能維持到2013年年中,「但我們希望整個工作計劃可伸延至兩年。頭半年的第一階段計劃,會集中解決好防火問題並希望引起社會的討論,增強團隊和政府對我們的信心,讓政府和公眾都相信小販再也不是一個「管理」的問題,甚至會增加市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幫助本土旅遊業,在此之後;計劃的第二階段,就不只處理一個排檔的設計,而是整條街的規劃和社區關係。而我對第二階段的期望更大!」讓官學民商聯結一起關心小販,成為了Manfred和團隊的終極目標。
民間一直爭取參與式設計和規劃,但政府願意撥款進行的少之又少,灣仔聯發街公園已是十多年前的例子,藍屋是社福機構申請到基金後嘗試讓居民參與規劃,「留屋又留人」;菜園新村是自力復村;而利東街H15關注組的「啞鈴方案」、順寧道重建關注組的「深水埗居民自主規劃方案」作為爭取武器卻不被接納。
Manfred說「排檔創新」希望在三月開展第一次地區諮詢會,預計四月底會有第二次,他們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實踐民主參與?政府會否採納他們的建議?方案如何平衡各持分者的關注?凡此問題在未來仍是未知數,但不論結果如何,筆者也期待這次經驗能為本土民間的民主規劃實踐上劃上亮麗一筆。
圖:花園街大火後食環嚴打膠蓬,小販只好當下著雨時才臨急臨忙撐起直徑幾米的太陽傘擋雨,或在鐵皮頂蓋上多加一層鐵皮,平時彷彿神不知鬼不覺,下雨時就可拉出,不用獨力撐起大雨傘,但現時食環也不容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