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出現第一位女特首,有人會認為:「嘩,女人做特首呀!今次男女平等邁進一大步喇! 」
Um, well, 筆者聽畢,即時一副「黑人問號」的模樣;少年,你太年輕了,女人做特首就等於性別平等了嗎?第一,性別平等本來不是男女之爭,不是那個性別掌權就能喊話平等;第二,性別平等,往往需要不少能回應不同性別需要的政策方可達致。而這些政策,需要一定的性別觸覺去洞察不同性別的需要;是以,有女特首是否代表性別就是平等,我們一直抱持觀望態度。
而看畢林鄭首份施政報告,就更是失望—— 呃,其實原本也沒有甚麼希望的,只是希望特首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類,能知道這個世界有不同性別、而不同性別有不同需要而已;不過這份施政報告就沒有做到這點,只是將上任特首梁振英的婦女就業議題多講一遍而己——甚至連過往有提及的再培訓都欠奉,只是講要增加300個資助託兒服務名額——以為這就是靈丹妙藥,但實質連現在不少服務使用者所垢病的託兒服務時間過短和欠缺彈性等問題都未解決。(託兒服務要家長準時接放學,但各位打工仔有幾可可以準時收工?)而對長者,長期病患等照顧者的支援,更連具體方案也沒有。
政府思維:人=勞動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日發生多宗照顧者不堪壓力而結束受照顧者的生命的慘劇之時,施政報告中對照顧者的支援,卻仍然只是放置於「釋放婦女勞動力」的部份——一方面是很功利地,彷彿只將人看成可以賺錢的勞動力,才去提供這些支援,而並非將人看成一個有實質需要、有情感需要的人而去處理問題;如此的施政真的能以人為本地去認真解決市民面對的困難嗎?
另一方面,近日發生的多宗慘劇,照顧者均為男性,已經反映了如今社會家庭結構改變,不論是長者、長期病患、甚至幼兒的照顧者,都已不止是女性;若只是以「釋放婦女勞動力」的前提去提供支援,甚至施政報告談及婦女勞動力的段落的首句「婦女是香港家庭主要的照顧者」亦與現實脫節——性別敏感度如此低下,令人擔心,即使政府對女性照顧者提供有效的支援,又會否忽略其他性別的照顧者?
勞動力以外的需要
人不應被單純地當作勞動力看待;在勞動以外,還有很多需要;而這些需要,必須先了解這些「用家」的意見,而且是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市民的意見,以確保施政切合不同人士的生活處境;例如本會性別預算小組於2012年發表的「醫食住行——深水埗區婦女生活調查」就發現,不少居於新落成屋邨的婦女,表示區內欠缺街市等設施,必需要坐車去買餸,這筆車費開支,對低收入家庭構成一定負擔;若果能於居所附近設置街市,或者於屋邨和街市之間設有單車徑等,將會更加方便。但政府規劃時沒有諮詢這些用家的意見,方令現時的設施未能配合其需要。
說穿了,性別敏感的根本,還是對以民為本理念的一個堅持;一個連八達通都不會用的特首,如果不能虛心聆聽市民的聲音,而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的施政很好很偉大,又如何確保施政能切合市民需要,公帑真正用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