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區政府快找數 民生非為騙民望 尊嚴生活應捍衛——年度團結大遊行新聞稿

特區政府快找數 民生非為騙民望 尊嚴生活應捍衛——年度團結大遊行新聞稿

主辦單位: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
參與團體:爭取低收入家庭保障聯席、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公平稅制改革聯盟、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天水圍社區發展陣線、東涌社區發展陣線、同根社、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天姿作圍、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香港廚師聯盟、民生議政、社福同行、社會主義行動、立法會張超雄議員辦事處、立法會邵家臻議員辦事處、工黨、街坊工友服務處、社會民主連線、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小麗民主教室、民主黨

特區政府快找數 民生非為騙民望 尊嚴生活應捍衛
年度團結大遊行新聞稿

2017年1月8日

背景:

香港連續廿二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高速經濟發展一直被外界讚揚。可是,基層市民面對百物騰貴、物價與租金飛漲、公共服務持續加價、財團壟斷,令普羅大眾苦不堪言,只能勒緊褲頭過日。

特首梁振英五年前信誓旦旦承諾「一張凳仔、一本簿、一支筆」,走訪社區,聆聽基層市民的聲音,做好扶貧工作。回望數年之政績,令人跌破眼鏡。梁振英政府雖把扶貧工作說為「重中之重」,但都只流於「研究」和「檢討」,敷衍了事。以一人住戶貧窮線為例,定於月入$3800,根本難以負擔日常生活開支,脫離社會實況;同時,忽略扶助收入僅在貧窮線以上,但生活仍十分困難的基層市民,「實行實幹」反是背道而馳。

對於最直接惠及普羅市民且有極大需求的民生措施,竟以人口老化及福利開支增長恐嚇市民,稱政府會出現結構性財赤,未有提及更公平的財富分配制度,只為混水摸魚。現屆特區政府欠債纍纍:社會保障過低、基層醫療政策失蹤、基本住屋難保、稅制傾向富人、學童及青年發展被忽視、社區經濟欠資源、基層就業缺支援,未能兌現競選政綱所承諾。政府將於1月18日將公佈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報稱將會解決未有處理的問題。眾團體及不同市民強烈要求實踐競選承諾並埋單找數,切實回應基層訴求,限富扶貧,促進分配,讓基層能過有尊嚴的生活。

來屆政府將換人換班子,潛在特首候選人已明明暗暗作出表態。綜觀以往的候選人及官員,民生議題往往都只在選舉前後、政治危機出現時才會加以推行,民生議題淪為政治籌碼。因此,敬告來屆政府以此為鑑,聆聽民意,落實基層及弱勢的具體政綱藍圖,正視貧富懸殊,公平分配社會資源,還市民尊嚴生活。

為打破困局,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聯同一眾關心基層的民間團體籌辦「年度團結大遊行」,與共200位來自各區的基層市民、友好團體及政黨嘉賓從灣仔修頓球埸外出發遊行到金鐘政府總部,團結一致向政府爭取在今年施政報告及促請新一屆政府應以「限富扶貧」及聆聽民意為原則訂立政策,保障市民的尊嚴生活,促請政府正視貧窮問題。

團體向政府申明數項議題的立場及施政建議:

訂立短中長期的滅貧指標,落實基層及弱勢政綱藍圖及推行時間表

特區政府及扶貧委員會過往經常表示,具體減貧政策將於制訂貧窮線後陸續推行。政府已明確指出貧窮線只有一條,即住戶入息中位數五成,亦未有「防貧」作用。因此,現時的減貧政策實質力量不足,具體推動方向未明、實際成效未知、也沒有明確的滅貧目標。

參與是次遊行的團體強烈要求,政府有關部門和扶貧委員會應盡快訂立實質的減貧目標,亦敦促未來特首候選人及來屆政府需制訂關注基層及弱勢的政網藍圖。事實上,超過一百三十多萬貧窮及普羅市民保障不能再拖,政府須盡快配合貧窮線制訂具體政策目標,例如﹕以1年、5年和10年為期限,務求將本地貧窮率降低及直接減少貧窮人口。

團體促請特首梁振英為政綱承諾作出兌現,來屆政府亦需訂出任期內整體的減貧政策、明確工作計劃和實質指標,並且制定「防貧」措施作出應對,政府必須致力締造友善的環境,讓基層和大眾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處理現時因通脹和壟斷帶來的壓力和社會制度所造成的結構性貧窮。

改革不義稅制,公義分配社會資源

香港政府素來號稱「低稅率、簡單稅制」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成功之道,但這樣的發展邏輯正是導致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均的原因。事實上,現行稅制並不能夠體現「富者多付」的公平原則,而富者之所以為富,更是因為政府的傾商政策令少數大財團以壟斷的優勢扼殺中小企的生存空間,壓搾普羅市民的消費選擇以養肥富豪商賈。以股息稅為例,香港首富李嘉誠的主要收入是靠股息,由於香港沒有大額股息稅,故作為李氏可利用稅制漏洞免交數以億計的入息稅款,這是可等荒謬!故此,大力向富人徵稅才是現今保障政府收入及有效分配資源的最佳方法,亦可增加資源推出多些有利民生的減貧政策!

資本集中的經濟結構所隱藏的危機已在不同的社會層面亮出警號,若不從財富分配的根源入手,情況難以扭轉。故此,聯盟建議政府開徵各種「富人稅」,包括大額股息稅、土地/房屋閒置稅、資產增值稅等不同針對富人收入或消費徵收的稅項。同時,政府應長遠把利得稅率以累進制計算,以符合「能者多付」的垂直公平原則。

三、完善現存社會保障安全網,為在職低收入及貧窮風險人士提供保障

縱觀眾發達社會,貧窮問題並非一刀切以處理,全面的生活保障安全網為社會安定樹立穩固基石,保障未能應付生活需要的貧窮人口、欠缺穩妥保障的低收入人士、甚至胼手胝足的中產人士以承受經濟或個人變故引致的風險。

作為最後安全網,綜援制度理應維持基本生活標準。然而,該制度逾廿年未有檢討,對基本生活需要的理解落後,甚至造成生活水平低於貧窮線(以3人或以上的住戶尤甚),因此團體敦促全面改善該制度,與時並進及檢視生活需要,拉近與貧窮線間的差距。除此之外,政府亦應改善就業配套,提供鼓勵性措施和勞動配套(時和家庭照顧)協助脫貧。此外,應盡快取消家庭為申請單位的安排(即取消衰仔紙的申請安排),讓殘疾和長者能獨立申領,達致社區照顧及安老的理念亦有助減少福利依賴的標籤。

就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的推行,從申請數字及市民回應皆反映計劃成效未彰,在職貧窮住戶同樣置身物價飆升、租金上漲和就業欠穩的貧窮風險。現時計劃申請資格和程序繁複造成不少限制,民間早已向政府提出各項改善建議,並希望盡早檢討計劃,適時到位紓緩和回應在職貧窮的訴求。

政府理應定期檢討貧窮線,更應及早制訂對策,為綜援及低津制度等社會保障擬定恆常檢討時間表,以及提供更多重和廣泛的社會保障,例如﹕短期失業救濟、零散工保障,以免貧窮人士、在職住戶和高風險人士跌入貧窮線。

四、制訂中短期政策,完善安置政策,加快增建公屋

梁振英聲稱房屋政策「重中之重」,可是任期只餘下半年,其競選政綱所作的承諾,卻連一半都未達成。公屋落成量由政綱由預期75000戶跌至少於70000戶;公屋輪候時間已超越4.5年;興建中轉給過渡性房屋房屋、青年宿舍等,均全部走數。更甚者,政府更不斷向豪強鄉紳屈服,取消原本的公屋興建計劃,元朗橫洲17000減至4000;屯門新慶路8000減至1500;還未計算其他市區地段減建的數目。十年建設200,000公屋計劃,已成泡影。

政府推卸責任,不願制定中短期政策保障市民的租住權,控制瘋狂飆升的租金;只會取締逼遷不適切住房用戶,逼遷非原居民的居住群落,破壞綠化地帶,容讓豪強劣紳霸佔土地興建豪宅發水項目。團體建議政府善用不同的土地和資源,如市區重建用地「私人遊樂場地契約」出租用地、空置政府建築物、甚至活化改建工廠大廈等。梁特假惺惺流淚說「粒粒皆辛苦」,更謂因劏房居民處境「輾轉反側」,殊為可惡!

敦促政府於剩餘任期必須:
1)針對私人樓宇租戶,政府應重啟「租務穩定機制」的討論,先從租住權保障措施著手,如必須簽訂租約及延長要求租戶遷出限期等,保障租客基本權益;
2)繼續發放N無津貼或其他類型津貼,於三年未上樓私人樓宇低收入租戶津貼,改善基層住戶處境;
3)制訂合理的安置措施,善用短期閒置土地及建築物資源,設置過渡性房屋,安置危險不適切住房居民。

五、改善基層醫療長遠加強公營醫療撥款

政府在施政報告諮詢的廣告中提出「仲有咩要…等」,事實上醫療議題都真的是「得個等字」。我們的社會醫療狀況正在倒退:病人瞓走廊、有病食成藥、急症非急症、專科鬥病重。社會有目共睹醫療問題嚴重惡化,專科輪候以年計算、預約門診非常困難、急症室輪候十數小時,加上人口老化問題已開始出現,但公營基層醫療服務的配套卻無法接軌。未能解決醫療問題,還刻意讓私營醫療市場擴大,放任醫療權利成為市場商品,同時回避公共責任。

過去因為門診服務不足,令不少人士改用急症室尋找服務,被政府指「濫用急症情況嚴重,並須加價減少濫用」,香港現時的基層醫療根本不足應付市民需,無法獲取醫療服務,導致急症問題爆發,而政府透過加價方式排除無力承擔的基層市民使用公共醫療服務的做法極不人道。

事實上基層醫療的需求不斷被市場化,現時私營門診服務已佔整體七成,加價後情況勢必加劇,無力負擔的市民健康將亳無保障。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共同要求政府改善民生的巨大訴求下,醫管局對改善醫療服務仍無動於衷,高層繼續加薪,基層健康卻毫無保障。聯盟認為要真正改善醫療問題,必須:1)增加公共醫療撥款,並提高公帑使用的透明度,令公眾可監察醫管局資源運用得宜。2)增加醫生學生名額,並提供誘因吸引私營醫生轉回公營系統服務,長遠有助減輕醫療人手不足問題。3)增加門診名額,尤其支援無力付擔醫療費用的基層解決醫療需要;另外亦必須增加社區健康服務,以提升社區整體健康水平,仍是真正減少急症及床位爆滿的重要因素。

六、保障基層兒童發展權利,解決跨代貧窮問題

基層兒童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缺乏,發展機會受到限制,難以擺脫跨代貧窮的命運。政府雖推出了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希望減輕兒童貧窮問題,但申請低津的手續繁複,又設有工時限制,大部份基層兒童根本無法受惠。聯席認為將兒童權利與家庭工作背景掛勾的做法相當退步,基層學童可能因為父母失業或工時不足等原因而失去支援,失去平等學習和發展權利。故此,聯席建議政府設立以兒童為本的兒童發展支援津貼,讓所有基層兒童都能夠受惠。

另,上網學習已經成為趨勢,中小學生每天都要做上網功課,有學校更推行電子書,而幼稚園學童也要上網搜集資料,做EVI作業。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動創新科技,卻忽略對基層兒童的支援。基層兒童面對上網服務的價格不斷提升,家中電腦老舊,運行緩慢,無法開啟網頁做功課,甚至沒有電腦,只好一直「欠交功課」,令基層學童失去平等學習機會。故此,聯席促請政府將上網津貼受惠層擴至基層幼稚園學童;以及為基層兒童設立一次性、實報實銷買電腦津貼。

七、回應基層青年需要訂立完善青年政策

特首的競選政綱中表示,教育部分的目標就是「提供公平學習的機會,不讓任何學生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升學,亦要加強對弱勢社群的支援」;更表示「教育不是開支,是對未來的投資」。十分可惜的是,回顧過去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工作,這些目標頓成空談。

特首在過去任期雖在扶貧委員會中特設一個「青年教育、就業和培訓專責小組」,專責討論青年事務。過去四年,政府只推出零散的措施,包括明日之星、友導向等計劃,聲稱希望讓學生有更多探索及指導,但實際上卻將社會流動的責任推向青年人,無助基層青年發揮所長,而措施成效不彰。

現時社會是缺乏一片讓青年人發展所長的土釀,產業單一、學習支援不足、教育商品化等等,都令基層青年缺乏發展的機會。早前更有報導表示基層青年進入「三大」的機會比有較優越家庭為低。過去任期內,只是降低了大學生資助計劃的「風險利率」至零,但仍然有許多基層學生面對學債的問題。

有見及此,希望政府可以由下而上制定一套青年政策,同時針對青年貧窮,著力減少青年貧窮率,包括向中、小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支援;增加由公帑資助學士及副學士學位的數量、降低申請大專學生資助門檻及取消資產審查、學生借貸後還款需與收入掛鉤及取消風險利率;至於針對非在學青年,政府應積極推動社會發展多元產業,讓擁有不同天分的青年有發揮的空間,長遠解決跨代貧窮的問題;在青年社會參與方面,應設立一個具有實權(參與及決策權)的青年平台予青年參與社區事務及政治。

八、要求勞福局全面規劃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社區服務

政府未有任何為學齡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社會服務作出全面服務規劃,社福機構往往只能靠個別申請外間基金或原有服務調撥款項以籌辦相關活動,因而難以持續地推行相關支援服務,大大限制服務的開展及成效。若要有效支援SEN家庭的需要,必須透過學校及社區雙管齊下,並以跨專業協作的方式,全方位回應SEN家庭各方面的需要。家長為SEN學童的成長奔波勞碌,承受很大的壓力,他們作為照顧者的需要亦不容忽視。而社區服務則能擔當家長支援的服務提供者角色,除了具持續性地為家長提供照顧SEN子女的技巧培訓外,亦能為家長提供個案輔導以及組織SEN家長網絡,讓他們建立社區互助平台。

政府如能對SEN社區服務作長遠的規劃及資助,將有效加強機構所提供的到校服務的質和量,亦即加強學校層面的支援力度。同時,校、社合作的模式能連結不同部門及專業,促成跨部門合作處理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需要。

我們要求:

1.勞福局全面規劃學齡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社區服務,將其納入常規資助服務
2.擴大「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受惠階層至12歲有需要的特教學童,並長遠地把該項目納入學生資助制度及綜援制度內。

九、改善託兒政策,支援婦女就業

兒童照顧是社會的一個重要議題,影響廣及各個範疇,如兒童發展、婦女就業、基層家庭生活質素等。政府只知在表面上高舉推動婦女就業的重要性,誇大其投放資源的數量及成效,用數字遊戲堆砌表面風光,非但沒有大力改革現時的託兒及照顧者支援政策。在此情況下,無異於強迫家庭照顧者在沒有足夠準備下投入勞動市場,直接令基層家庭的生活質素變差。同時又施加更大壓力和負面標籤在無法外出的基層家庭照顧者身上。

真正能推動社會發展,切合家庭照顧需要、兒童成長和照顧者權益,應盡快確立以下「三條支柱」。包括:1)訂立家庭友善措施,在工時、假期、產假等方面入手;2)改善及設現金津貼及援助,當中涵蓋如低收入補貼、育兒津貼、照顧者津貼等;3)完善的照顧服務,如投入更多資源在不同年齡層及不同類型的兒童照顧服務,提升服務的質和量。在服務數量極低的基礎下,表面上大幅的百分比提升,其實只是杯水車薪,仍然遠不能對應龐大的基層託兒需要。兒童照顧服務類型十分有限,也無法對應市民需要。以空有數字的「社區褓姆」服務為例,一個長期而龐大的社會需求,怎可能以「義工服務計劃」處理根本是對參與者的剝削,對使用者也沒有足夠保障。

此外,我們認為政府必須改變早前提出的「幼兒照顧服務顧問研究」框架,使其更為整全並盡早推動落實,帶動更全面的照顧政策服務新方向。

十、落實多元經濟發展,創造基層謀生空間

在現時被大財團壟斷的經濟模式下,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斷裂,財團為經濟發展,壟斷社區資源,小販、小店等缺乏空間發展。此種經濟模式,對環境及社會發展,均不可持續。社會經濟提出了一種建立經濟活動的新方向,提倡社會不應只依賴擁有大資本的企業發展,以回應現時主流經濟對利益追求過大,沒有結合甚至剝削了社群的需要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以下為團體對於社區經濟的建議:

1)發展「小型製造業工場/社區生產中心」

現時香港就業出路狹窄,主要集中於金融及服務業發展。事實上,不少基層人士雖擁有一技之長,擅於製作各式各樣的產品,卻因高昂的租金和經營成本,局限他們在社區進行生產,發展其自家製的事業,抹剎了本地產業發展的可能性。然而,世界不同地方均發展多元經濟以助減決貧。美國加洲立例容許本地生產者合法在家生產食物並於社區出售;又或台灣文化部成立「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加強工藝文化研究、保存特有工藝技術、培育優秀工藝人」為任,讓經濟多元發展。團體促請政府發展「小型製造業工場/社區生產中心」、「墟市」及「平民化的創業空間」等多元經濟項目,為基層提供多元就業及經濟選擇。

2)開放空間發展墟市

另外,現時全港各區均有自然而生的墟市,普遍出現在整體社區較為貧窮之地點及經濟局面壟斷的地區,可以說是自70年代政府停發小販牌照之後,欠缺小販、墟市政策的民間回應。其實,社區內有不同的空地、空間,若能開放予公眾申請,可讓不同的社區經濟活動得以發生。如設置墟市,讓基層的市民都能夠因應其需要,參與社會,並透過墟市獲取毛利,補貼家庭。另一方面,讓區內其他消費者提供更多消費選擇,帶來日常生活用品市場的良性競爭。團體敦請政府政府應要承擔角色,推動由下而上方式推動社區墟市發展把社區規劃元素融入日後的墟市規劃過程中,結合「官、議、民、專」四方面的力量,實現地區多元經濟活動的訴求

十一、保障基層勞工權益,提升工作待遇,發展多元產業

香港打工仔長工時,低工資的劣質工作待遇人所共知。上年5月瑞銀發表(Prices and Earnings)研究報告指出,香港僱員平均每週工作逾50小時,在統計的71個城市中最高。與此同時,根據民間團體及學者統計,香港非正規就業工人(即零散工或邊緣勞工)超過50萬, 而且有上升趨勢。意味著有50萬人面臨開工不足同時,亦有數量相若的市民每週工時超過60小時。而現今香港側重於金融地產的經濟結構,亦大大限制了不同產業的發展前景,基層市民及青年的就業選擇亦趨單一化。

基層勞工是最得不到勞工保障的羣體,他們同時承受著長工時、低工資、就業零散化、工作選擇單一的困境。進而影響他們的個人健康以至家庭關係。故此,聯席就勞工政策有以下訴求:1.立法標準工時,超時補水1.5倍,並應設立最高工時,保障工人的健康。2. 最低工資一年一檢,按通脹調升,確保工人有合理工資水平。3. 修訂勞工法例的連續性受僱規定(4.1.18),落實比例權益、保障零散工人。4.取消強積金的對沖機制。5. 發展多元產業經濟,創造多元經濟及就業空間。

十二、改善安老服務資源及配套 勿讓公共服務淪為私營商品

1)增撥社區照顧服務的資源,肯定預防支援的功能,實踐居家安老

就長期照顧服務中,社區及院舍照顧都嚴重供不應求。絕大部份的長者皆希望留在家中、熟悉的社區生活,要真正實踐居家安老。社區照顧服務必須大力加強,如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包括家居清潔、護送、送飯等支援,這有助延緩輕度缺損的長者身體惡化,及早提供服務予長者,避免長者過早或不必要入住院舍;這協助處理他們過渡需要及維持自我照顧能力的功能,彰顯預防功能。因此,政府應大幅增撥社區照顧服務的資源,除了讓長者及早得到適切的服務,而且能大大節省未來照顧成本及醫療開支。

2)政府應承擔安老責任,反對服務市場化

私營服務存在已久,但質素存疑,也是大眾關心的要點。政府逐步推出社區照顧服務券及院舍券,逐步將原有的長期照顧責任外判,使服務推向私營市場,卻沒有從資助服務不足及質素問題的根本問題入手。始終,市場化使人本服務變成商品買賣,被視為賺錢的工具,以致壓縮成本,這樣的服務水平便難以達到標準。
再者,香港每三名長者便有一名貧窮長者,在照顧券下,愈是基層的長者,只能獲取最簡單的服務,若需增加服務量則需另外補貼價錢,這會加重基層長者的負擔,影響他們獲取足夠的照顧服務,削弱了他們的生活保障權利。

總結:

就以上各項與基層大眾相關的政策議題﹝改革稅制、檢討社會保障、增建公屋供應及重設租務管制、青年政策、保障基層學童、加強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支援、基層醫療、改善託兒政策、落實多元經濟發展、完善勞工權益、長者照顧服務規劃等﹞。

團體要求:

1)促請有意參選特首候選人以「限富扶貧」及聆聽民意為原則訂立政策,推行有力而具長遠視野的減貧政策藍圖及推行時間表。
2)正視貧富懸殊及財富分配不均所出現的惡果,促進更公義的及稅制和財富分配機制,保障市民的尊嚴生活,共同享受發展成果。
3)要求現屆政府各官員、政策局及扶貧委員會應盡快作出回應,並就各項未有兌現的政綱加快步伐作出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