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之鋒曾在演講中半認真地說笑,小時候是靠教協的記錄片《六四是怎樣一回事》認識六四。恐怕後人很快便要效法,製作《傘運是怎樣一回事》。
時代太壞,變化太快,孩子未必記得起四年前,長大卻要面對變質的教育和政權,歷史亟需保護和承傳。
* * *
圖 1 - 10 香港眾志率導賞團,領學生重返佔領區
傘運已過四年,有感於三年一代溝,四年唔認得,香港眾志舉辦導賞團,帶領當年尚幼的年輕人重返旺角、金鐘佔領區。
導賞團結束,兩代人同坐添馬公園--曾健超被毆處,解放軍總部前,回饋旅程感受。學生說各佔領區的種種特色,比如旺角的「江湖味」,不是看新聞可以理解,要靠過來人口耳相傳才能領略。
另一年輕人感慨,傘運就像歷史建築。當佔領區尚在時會渾不著意;但當佔領區消失印象便會漸漸淡薄,終歸於無。「睇番相先會記得,係喎,當時發生過。」
當眾人行至公民廣場(政總東翼前地),保安圍伺,大為緊張,不斷影相。一年輕人說:「我心諗當時一班同我一樣年紀嘅人,要有幾強信念先可以入去。佢地一定好清楚自己做乜。」
另一年輕人回顧:「返番日常生活,大家都係自私嘅群體,真係好嚮往佔領區嘅理想社區。」然而她說撫今追昔,不是要懷緬昔時有好多人上街;而是要提醒現在政府較當年更漠視民意。「雨傘運動本來係以反國教為參考,但而家嘅氣氛改變哂。」
參與者中有兩名年輕人,四年前從未去過佔領區。
Harye 和 Mikky 現讀中五,四年前他們只是中一生,僅僅知道有一班人為民主抗爭。
Harye 說:「過去一直冇參加過,所以想睇番當時嘅人想要啲咩。除左爭取一人一票,港府喺民生上亦討好內地政府,港人訴求被忽略。不滿喺傘運通通發洩出嚟。」
父母沒帶 Mikky 到佔領區,但曾和她討論。「我覺得佢地做緊好啱嘅事,但政府唔聽佢地意見。之前都係睇書了解佔領區有咩,但親身去導賞團可以知道更多人感受。」
現在看來「做乜都冇用」,滋生無力感,Mikky 感同身受:「有個同學年紀同我一樣,傘運時佢自己走出去,每日放學都去旺角佔領區。當時佢一定充滿憧憬,但而家佢已經冇乜出嚟。」
「爭取唔到成功,無力感會隨時間增加,用咩都做唔到嚟自我解釋。其實理想依然仲喺度,但大家都收埋自己,大家都唔會知道。」
他們深明無奈,但不認同無事可為,惡性循環要靠自己走出來。Harye 說:「首先要同身邊人講番,點解我地要 care。遇到認同嘅運動會考慮參加。」
Mikky 說:「身邊啲人都唔鐘意掂咁多政治。我想做多少少,用自己親身經驗,話畀佢地知仲有人關心,希望帶動到佢地出嚟。」
她正和老師商量,冀在學校舉辦傘運論壇。「先向同學講番傘運係咩嚟,再解釋香港有咩問題。」
* * *
圖 11 928 紀念活動
傘運已屆四載,蕭太和女兒重返發源地。當年女兒只有十歲,母親曾帶她到旺角和金鐘。是夜母親告訴女兒,金鍾有紀念活動,遂結伴前來。
「當時比較膚淺,就係覺得有好多人追求一個目標。」當初小五的她已屆中三,「傘運後好多政見嘅空間被削減,我地需要更多表達自己諗法嘅空間。」
蕭太更是傘運的過來人,「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媽媽,關心子女的將來,都應該咁做。」
母親更清楚傘運後的迷茫和糾紛,但她以行動肯定紀念。一些韓劇會觸及其民運史,蕭太因煲劇而略有所知。「歷史告訴我地,每一場運動,都需要好多時間醞釀同爭取。」
「傘後有好多派系鬥爭,大家唔爭氣,好失望,依啲都係事實。但失望還失望,終究要有人做架嘛;終究要尊重肯做嘅人架嘛。終有一日,大家會放低自己框架,互相融合支持大家。」
「一個社群內必然會有鬥爭。但如果大家都睇唔通延續落去,依個就係香港人嘅悲哀。」
「我冇能力去維繫佢地,只能夠鞭策自己,去做正確嘅事。可以協助嘅事咪去協助囉;可以去參與嘅活動咪參與囉。」
(圖攝於 2014 年傘運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