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Alex Leung)
文:唐曉昕(大專政改關注組成員、前港大社工社政學會外務副主席)
生於1994年的夏季,現年21,我經歷過四年的六四悼念。「六四六四,你出左世啦咩」往往是聽得最多的質疑和指控。
記得於成長過程,每年臨近六四,父母都會談起當時電視機前震撼的畫面,良師堅持每天解釋和在校悼念六四。中學畢業後,第一次相約幾位同學到維園悼念。雖然,年青人未免對形式僵化的悼念不習慣,但當晚確實感動,過後我不停地翻看八九民運之歷史,很想去了解這段感動幾代香港人的歷史。在大學時期,因參與學生組織,自覺有更大的責任去宣揚八九民運的精神。
記得早幾年,當我還是港大社工系會的幹事,一群人走到不同地區,在街頭為六四報哀音,被愛字頭包圍及挑釁,我們當中沒有回應,只繼續唱著「愛自由、為自由」,就這樣流了幾滴淚。今年否定悼念的不再是愛字頭 ,而是各大學生會,甚至有代表說這一代對中國情感殆盡,「悼念六四責任虛無、完全不存在」,實是可悲,又顯得很諷刺。
六四事件看似已成過去,卻至今仍有維權人士受中共逼害,被自殺、被剝奪自由、被背上顛覆國家的罪名。另,更有人因在國內高舉支持本港佔領運動的橫額而遭受打壓。活在香港的我們深知,香港傀儡政府執行的盡是中共交派的政治任務。我作為一個大專生,更清楚感受到大專院校的學術自由被嚴重干預。無可否認,我們面對同一專政,沒有本錢放棄擁有同一理想的同行義士。至今學界上反對悼念的聲音,仍然以成果論題,以眼紅維園晚會的規模為實,無意義之極。如果對六四毫無情感,無需悼念,為何各大學生會又會選擇在今天舉辦論壇,有的並加插默哀還節,這又何嘗不是他們口中的「行禮如儀」呢 ?
孫曉嵐直指悼念只是情感表達,參與悼念不能起什麼作用。於我,悼念是情感,抗爭也是情感。若沒有一份對公義彰顯的執著、堅持、信念,做什麼都無大意義。與其關心「有沒有用」,我更關心是「應不應做」。對於八九六四這段歷史,沒有人能代表這代人,甚至為下一代人擱下「遺忘」一語。沒有人能代表任何人放下情感。
八九民運之於香港,是反抗意識的啟蒙,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基石。本土意識不是停止悼念的藉口,更不是遺下同路人的理由。 對於專權殘暴的中共,我恨;對於境內受壓迫的人民,我痛。撇開身份認同,八九民運烈士有民主的理想,更毅然以身體扺抗中共暴政:一個同樣打壓港人自由的政權、一個港人同樣扺抗的政權。我實在找不到理由讓一眾維權人士孤獨地走。這是人道,以及正義的問題 。 可能某一些人 「不會親身支持世界和平」,但很多人其實會說到做到,關顧不同地區、不同種族被壓迫的人 。
最後,我請各位學生會代表,不要再把對支聯會悼念形式的不滿,與這一代對悼念六四、承傳八九民運精神的想法混為一談。冷漠和無視源於無知。我明白很多年輕人未必能感受八九民運當年為中國人和香港人帶來的覺悟。可是,任中共如何殘暴,也鎮壓不了民運精神;任中共如何「神通廣大」,也阻不了六四的消息流傳,而我們年輕人更應從各種渠道嘗試了解。願每年的悼念令八九民運精神一代傳一代,引領香港,以致中國,走上民主之路。
(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