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佔領運動遍地開花,從「支持學生」變成了「自發運動」,佔領已經印上了全民運動的烙印。過去數天,在各個佔領區,民眾亦提出了「自己代表自己」、「領袖不能代表我」等口號,市民自發自主意識之高,是這場運動的可貴之處。這是我們共同的運動,共同努力,責任共擔,沒有誰能代表誰來爭取,同理,運動的成與敗,亦將由全民來承擔,亦不再是誰誰誰來揹飛。我們更必須要全民動起來,把這一場仗打好,把自主權贏回來。
我們在旺角攻防戰(一)中分析了政府對付佔領的策略,但我們更要檢視自身陣型的力量。
運動分裂的隱憂
經歷了催淚彈的洗禮,被黑警強攻,佔領市民的勇氣和團結性都被鍛鍊出來了,我們更堅實了爭取民主的信念——一個和黑道結合對付人民的政府,如果我們還要忍下去,我們將會徹底輸掉這個城市的未來。然而,最近數天明顯是由政府放風的各種流言,如出動軍隊鎮壓、橡膠子彈、暴力清場、某某黑社會社團清場等等,把我方陣型打個措手不及,大家都亂了陣腳。
在佔領現場的朋友精神高度緊張,疲於應付危機。不在現場的很多社會賢達被嚇壞了,紛紛出動,力說學生要撤離,避免傷亡。一時間,撤與不撤,成為了運動人民內部的矛盾,陣型內互相指罵。與此同時,政府的輿論機器卻每天二十四小時運作,以不同的方式抹黑佔領運動,可謂內外交困。這些爭論和分裂,無疑是不利於運動的大團結。
社區的情緒
由於旺角是一個平民社區,與金鐘和中環不一樣,我們十分關注佔領為社區帶來的影響。自九月三十日起,我們成立了社區探訪隊,每天都在旺角、太子、大角咀一帶落區,探訪小商戶和街坊,了解他們對佔領的看法,也爭取他們的支持。
據我們的了解,有不少商戶的生意下降,他們有部分即使受到影響亦表示支持,有部分卻表示同情地理解學生,但是希望佔領不要持續太長時間,當然也有部分極不滿。亦有商戶表示,佔領前幾天生意最差,但是後期已有好轉。我們發現不同行業,不同位置的商戶影響不一。我們向小商戶派發了幾百份單張,解釋我們佔領的原因,爭取他們的支持。
另一方面,我們也收到了一些居民的意見。居民多表示交通受到了影響,但也有不少居民認為,多走兩步坐地鐵亦可。而在前幾天晚上,大家為了追捕搞事者,在街道上周圍追罵,令一些居民擔心治安問題。當中最多人表示憂慮的是,當區是舊區,有很多老人家,因為巴士小巴改道,他們找不到地方坐車,而地鐵站對他們來說太遠,尤其有些居民擔心老人家坐車看醫生的問題。有朋友建議成立社區老人服務隊,及義載服務來處理這個問題。
我們亦希望佔領者可以多與社區街坊互動,盡量理性與他們討論,化解社區對佔領的負面情緒,以助運動的推進。
民主決策,共同進退
面對以上我們觀察到的挑戰,能否重新團結佔中陣型,並爭取市民的支持,是運動能否持續下去的關鍵。一場運動,最怕的就是分化,自我瓦解。數天下來,對於佔領運動的不同理解,撤與不撤的問題,使內部矛盾尖銳化,互相消耗。
過去幾天,我們亦在旺角佔領現場擺放攤位,收集參與市民對於運動看法,與市民進行討論。對於佔領運動如何走下去,有不少市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總結下來,有以下五種:
1) 提出疑問:這場運動應該如何走下去呢?
2) 行動升級:在這裡這樣下去沒有用,一定要行動升級,例如包圍政府不同部門;
3) 其他策略:遊擊佔領,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與他們消耗;
4) 表達憂慮:旺角這裡比較特別,好多普通市民,不能佔太久。
5) 表達意願:堅守下去。
佔領市民都表示,我們是自主運動,不能被某些領袖代表,要由人民決定運動的去向,這也是我們的力量所在。旺角佔領區在短短一週內,經歷了多次危機,大家在捉「鬼」的高度緊張狀態下,都沒有機會討論和表達對當下運動的看法。
未來運動的危機,是在於如何可以長期作戰下去,但又能廣泛團結大多數。上面提到民眾的幾種想法,必須要通過討論,進行形勢分析,民主決策,才可以穩住大多數人。沒有內部民主決策機制,不同意見的民眾便會慢慢地用腳投票,自行離去,運動會自我瓦解。
旺角已經形成了較為民主和平等討論的氣圍,例如大台兩分鍾發言的規定。然而,這只是平等地各自表述,真正的民主決策機制,必須是可以就著重要的問題進行討論,互相說服,最後能通過有效的投票方式進行決策,這樣的決策是集體決定,所有人共同承擔責任。一個好的民主決策機制,應公平公正公開,能令大部分人都可以參與,如重大事宜的討論和決策,必須放在每天人數最多的時間,如緊急事項則由當場所有佔領者參與。通過民主決定的事宜,亦不應朝令夕改,同時要有執行決策的機制。
民主決策機制,是團結和壯大,持續戰鬥下去和取勝的關鍵,也是杜絕騎劫和被代表的最好方法。當下要務,就是建立這個現場民主決定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