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協選舉過後(之一):為甚麼「張文光繼續壟斷教協」

教協選舉過後(之一):為甚麼「張文光繼續壟斷教協」

教協早前的選舉政綱諮詢會

其實題目只是標題黨,但如果你CLICK了入來,又不願只是帶著偏見去看,歡迎你細讀這文章。而如果你早已覺得張文光奸、教師港豬、進師盟大敗一定係被打壓,我更希望你細讀。我盡量希望能中立分析,但當然偏頗難免。

教協2016-18年理、監事選舉於4月9日開票後正式落幕,新任理監事將於5月正式上任。是次選舉最觸目的結果當然是「進步教師同盟」團隊落敗,原有6名監事的進師盟團隊,再度派出19人參選,結果只有韓連山一人當選。較有知名度的教協前副會長戚本盛、施安娜,「良心教師」吳美蘭,以及首度參選的前學民思潮發言人兼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張秀賢等皆告落敗。當中,排名第21的吳美蘭,比排名20落選的張文光名單成員仇國儀,得票更相差2569票,近10%。

「進師盟為何失敗」,或「張文光團隊」為何大勝?很多人認為打壓、不公平、隻手遮天,我卻覺得不應抹殺選舉委員會,以及中立的行政職工的工作。在談打壓不公之前,是否可先從選舉策略等等方面認真探索?

當前的形勢

當前的形勢是:其實說得如火如荼的教協監事會選舉,只有諮詢和監督提意見的功能。實際的決策和執行,仍在由馮偉華擔任會長的理事會。故此以為選贏監事會就變天,本來就不切實際。

回到選舉上,當前的形勢是:進師盟跌票、張文光團隊得票增加了,而不少增加近10%。監事會共19席,個人參選,但可聯合宣傳。上屆的組合是,進步教師同盟團隊19人,張文光薪火相傳團隊10人、潘天賜資深監事團隊8人,合共18人。下表比較兩次都有參選的人得票比例:

螢幕快照 2016-04-12 上午10.39.00
#上屆分為「張文光薪火相傳團隊」10人和「潘天賜資深監事團隊」8人,不足19人,未能直接與今屆比較 *上屆為「潘天賜資深監事團隊」

即見,除了張文光團隊有進帳外,進師盟普遍得票下跌。當中,潘天賜和吳潔貞,在整合至「張文光名單」後,增幅尤甚。但當中原因是甚麼?

一、「張文光出矛招」

不少人認為,明顯在於張文光團隊在選票上「掌心雷」、「出矛招」,在名單候選人名稱旁加了A字。並列明是張文光名單,所以得票特別多。

其實「A字」為選舉聯合參選字符,是選舉委員會決定增加,並不違反聯合宣傳原則,也是方便候選監事宣傳和會員投票。據了解,早於報名期時已知會所有參選人。

不過進師盟團隊於FACEBOOK上解釋,認為字符制為後加規則,選擇不參加。但也發動「不投A貨」宣傳,呼籲支持者全投沒有A字的名單。因此我認為這一點,大致上是公平的。

問題在於,即便A字方便投票,為何選民見張文光團隊的名字便決定支持?如此還是值得思考。

二、「教協打壓進師盟宣傳」

另一種講法是,教協選舉機關不中立,打壓進師盟宣傳。

當然,我無意、亦無力、亦不應干預中立的選舉委員會與行政機關處事。故僅以我所知的公開資料(確實我也不知沒有公開的資料)回應。

比如有會員表示收不到進師盟的宣傳單張。其實,由於監事會個人參選,故每人可由教協代寄一張單張。上屆進師盟19人參選,共交了3張單張;張、潘團隊18人,交了11張。但今屆,進師盟19人參選,只以施安娜名義交了1張,而張文光團隊,交足19張。所以寄發至學校的宣傳品,就有「張文光舖天蓋地,進師盟細小一張」之感。

即便傳單設計方面,圖左為張文光團隊單張(共正反兩面,一面是照片和口號,顯示的一面是人名),包括每名候選人的簡歷;圖右是進師盟團隊單張(只有一面),只有人名、口號和簡單政綱。明顯張的宣傳方法對教師而言更明確瞭解候選人特質。

另一方面,隨教協報寄發的選舉專輯亦如是。張文光團隊有每個人的履歷與承諾,進師盟團隊只有統一口號和簡單政綱。

其四,即為雙方申報的網頁,進師盟團隊所申報為其Facebook頁面,而張文光團隊的網頁包括政綱和立場,更容易讓選民暸解。

其實,上屆進師盟得票較多,也牽涉上屆草創時,不論正、負面新聞,媒體曝光也較多,今年沒有了,相信也對教師暸解進師盟工作有影響。

其實除了選委會的正規途徑以外,雙方團隊也多做了功夫。進師盟主要宣傳陣地在網絡,也嘗試自己辦諮詢會,以及到教協會所外接觸選民宣傳。但網絡宣傳似乎就未能切中會員群體:在網上較積極寫文章和辦網台的如陳為建、盧日高、馮世權和周子恩等,都只得較低票,可見一班。但張文光團隊,就另外印刷和自費寄發書籤,幾與選票同時到達學校。故有「派選票連書籤」之非議,但卻是更有效接觸選民的宣傳手段。

三、參選團隊內容比較

大家未必留意的是,兩邊團隊組合不同。下表整理了38名候選人所屬學校,大、中、小、幼、特和其他團體的比例,張文光團隊是6:3:4:3:1:2;進師盟團隊是3:14:1:0:0:1。即前者在教育界不同界別的代表人數較平均,進師盟則較偏重於中學教師。

螢幕快照 2016-04-12 上午10.41.25

候選人的特質和往績,對選民投票有影響。比如上屆選舉時,職訓局員工總會便以張文光曾協助改善職訓工員工待遇為理由,呼籲會員支持。而進師盟名單缺少小學和幼稚園老師,相信對吸納小學和幼稚園選票也有一定影響。

其次,張文光團隊的代表,相對之下在業界更具知名度。如曾任幼稚園或小學校長、校長會代表、大專教師代表等。比如張文光得票最多,同名單的資深中文科教師及學校顧問陳漢森得票也逾五成;而在進師盟名單中,較有知名度如韓連山、吳美蘭,兩位前副會長戚本盛、施安娜及學民思潮前發言人張秀賢、或從事師訓的鄭漢文都排名較前。而知名度加上名單組合的加乘效應,便大致決定了得票多寡。

4. 進取/年輕會員不入會/不續會

亦有一種說法,是較激進/基進/進步/進取、或在社會事務政治事務走的較前的教師或年青教師,已對教協不抱期望而不入會/不續會。當然,其實激唔激、或進取、走得前與不前、保守與否,與年齡也不一定有關係。不過姑且放在一起討論。這裡諸如激進/基進/進步/進取/保守/務實沒有貶意,只是自己文字功力不足,望諸君見諒。

不過,其實這種說法無法驗證,但據早前的資料顯示,教協近五年新增會員逾二萬人,相信當中也有不少年輕會員,假如相信年輕人比較「激」的話,那也未必是不入會。

當然,中間太多複雜問題要處理,比如進師盟的宣傳集中在網絡,是否較容易接觸年輕教師?但身邊朋友相處,雖然年輕教師較留意到進師盟的存在及工作,但也未見認同和積極參與。反而,政治立場較近激進派的會員不入會/不續會,也不是新鮮事。

但事實上,考慮到教師的職業特性和年齡分佈,相信普遍教師、即便是年輕教師,也是較為保守的。也因此不難想像,形像上較進步的進師盟團隊,在選舉中不獲支持了。

5. 教協務實路線得到支持

當然,我最希望的,是表達對教協一貫務實路線的支持。

承上一點,教師本身就偏向保守,也因此奠定了教協的保守/務實性質。前會長司徒華先生就曾說,「教育問題一馬當先,社會事務誓為後盾」。因此對於不少社會事務,都不是走在最前發聲。對於教育事務的抗爭,也多優先選擇較穩陣的手段。

不過一直以來困窘的是,有人批評教協太保守,同時也有人批評教協「很激」。

而這次選舉中,張文光vs進師盟,就被評為「保守」與「激進」之爭。

進師盟在教師中的形象,故然也有清新進步的一面,但也有人批評為「過激」,或另一方面,亦有人批評「不進步」。如早前的政綱諮詢大會,其實進師盟候選人提及自己的工作,也只能停留於「寫文章」和「做研究」而已。上一屆進師盟參選,以挑戰教協保守派為號,故然大眾興奮而抱有期望。但兩年過去,當未能交出實際「進步」的成績單時,也一樣得面對選民的質疑。

人在風暴中的冷靜觀望

我自己加入教協的契機,就由「教協太廢」、「幫唔到教師」、「保守無得救」而加入工作組「睇下你班友做到啲乜」開始。又曾經參與過激進派政團,所以我認為自己也大致明白不滿(包括不滿教協會張文光)的人的想法。

選舉風暴,對教協和前任會長的批評,以及對選舉機關的質疑,要承受,也要謙卑。監事會選舉本與我無太大關係,但每一次有會員投票和發表意見的時候,就是對組織路線的表態和作為組織者的反省空間。

作為教協理事,大篇幅解釋為何張文光當選,並大讚其好,鐵定會被大罵嫡系護主、狼狽為奸、擦大佬鞋、意圖漂白。但不顧身份尷尬,執意要寫這文章,是希望公眾相信教協選舉機關的中立處事,以及作為教師工會公平選舉之下,尊重會員的抉擇。

一個幾十年歷史的組織,所背負歷史和批評難免。作為組織者,面對每一個批評和鼓勵,就應該深切反省。

而這次選舉結果,也啟發了我思考教協未來的發展。另文詳談。

參考資料:
教協選舉專輯及候選人文宣已隨2014年2月17日《教協報》寄出 ──教協會回應《主場新聞》「進師盟疑教協漏寄選舉傳單 馮偉華:未有會員投訴」報道
(職訓局員工總會)支持張文光參選教協監事
張文光薪火相傳名單網頁
進步教師同盟名單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