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憲是八十年代韓國學生運動的一代,比我年長一點,他投過汽油彈,跟警察打過,韓國民主化後,他出國讀過幾年書,回來又從事環保運動,並進入首爾大學攻讀博士,研究水質及河流,參與首爾市郊農村的環保運動;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在一家連支付員工薪水也有問題的綠色團體做過一陣子,我就是在那個年頭認識他的。
五年多前,他拿了博士學位,到處找教席,很傍徨,有點落泊,結婚後因為太窮,夫妻二人只能住在父母親家裡。後來終於給他找到了,教了兩年書又離開,大概這人始終是實踐家,無法待在大學裡,剛好是盧武鉉當選,這個走中間路線的內閣,吸納大量社會運動人士,相憲便成為其中一個總統的諮詢委員會成員,專門負責能源政策。
他不斷向總統遊說,要求停止核電廠計劃,可惜無法成功,他有點意興闌珊,剛巧他有一位朋友,在政府資助的環保科技公司工作,當總經理,他便招募他進去當管理層,可是,當他進去不久,朋友便跑去當盧武鉉的環境部長,於是,他便晉升為總經理,最近有錢在首爾市郊買房子了。
兩次碰面,有很大差別,很高興看到他的事業有所發展;不過,他的經歷讓我想到一點事情。韓國的政治活躍份子,在過去十多年有相當多的機會,街頭示威不是唯一途徑,對於日漸年長的社運人士來說,如何把進步的想法帶到社會其他位置,以至政府決策,可能是更重要,而且,也可以讓社運組織年青化,不會待在組織裡成為「老人」或「老鬼」;而韓國的民主化及政府權力地方化,的確帶來各種機會;相對來說,在香港這種殖民後殖民社會裡,這類機會便較少。
相憲的激進政治生涯沒有完結,當總經理絕對不是他人生目標,他現在跟朋友籌組草根綠色政黨,要結合草根綠色運動團體,形成政治力量,大概明年會成立,且看下次大選他們是否能造成影響。
這次旅程遇上聖公會大學教授曹喜公,是九十年代韓國市民運動的創始人,是大哥大級的人物,他說,韓國資本家在國家的支持下成功打造了經濟,經歷了金融風暴,資本變得更強而不是弱,現在反過來要改造韓國社會與政治,這就是近年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歷程;不過,我想,韓國政治及社會活躍份子也在改造著韓國社會與政治。
雖然人們對街頭運動的熱情不及當年,但韓國的現代性,不只是發展主義下的所謂四小龍變身,不是資本家的天堂,它具有極大的進步力量,一點一滴改造著一切,一種反身兼反思,細緻又審議(deliberative)的現代性,挫折難免,但希望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