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事件,它越是離不開我們的生活,我們便越需要反覆思辯。危險的是,現在社會上頻繁發聲和勇於行動的人,以及受職責所限,工作比休息時間長的人都沒有足夠時間靜下來,給予自己空間去分析和思考。當人們失去思考的空間,容易被反射性言行支配,一接收到某些資訊或回應,身體便自動作出反應,這些反應已變得機械化而不節制。結果,各方來回的憤恨和敵意進入無止境的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循環,事情的終點不得而見。
為了時刻監控著自己的思考和反應迴路,筆者列出了以下的反思方向,一方面希望可以整理一下連日來受大量資訊衝擊而運作不順的頭腦,另一方面希望在一片被仇恨籠罩的境地上劃出一圈,讓人冷靜心神、喘息恢復。
一、 理據
相信任何人,不論立場,行動的背後皆有其理據。但要留意的是,人甚少反思其理據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再者,人所持的理據有機會會隨著時間,因著人所接觸的資訊內容、經歷、情緒而變質。是故我們應常常停下來,問自己:「我所捍衛的是甚麼價值?」、「我的理據在於他人是否同樣適用?」、「我所相信的別人是否都必定要同樣相信?」、「我的理據是否只是一個藉口、一切行動的擋箭牌?」等等。
網路上充斥著有關「良知覺醒」的言論,主要是抗爭方為呼籲行動作宣傳時採用的說辭。「大是大非前,沒有中立,這是良知問題」、「凡有良知的人便應發聲、行動、抗爭、(反警、支援勇武義士、為逝者出力……)」、「有良知的人怎麼會不肯罷工?」等說法不斷出現在不同的平台。
無疑,就某些為市民服務的單位作出的決定和行動,每個人都可以在全面了解情況後因著其理性判斷而作出「道不道德」、「有否良知」的意見陳述,但這並不能代表可以或應該用自己的標準去審判和指罵與自己對同一事物意見不同的人,更遑論想以各種帶負面色彩的標籤逼迫人作出合乎你標準的行動。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有不同,更何況社會是由生於不同年代的人所構成。生於早期,受環境所限,需求往往在溫飽、安穩,生存方式以各自默默耕耘為主,故生活信念與今者迥異是理所當然。世代間互不理解不怪誰,不能成為指責他人的理據。「就怪父輩奴性,子女才要受苦」云云,新一代活得艱難筆者明白,我真的明白,但胡亂歸因往往對事情發展沒幫助,徒使矛盾升溫。
當然,著眼於比追求溫飽、安穩之上的需求是美好的一件事,但須謹記,當你追求你認為崇高的事時,你並沒有權利阻擋別人追求別的事。你永遠無法知道在每個人身上發生過、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可否就容讓他人決定自己生活上價值、事務、行動的優次呢?
「持平執法」、「維護法紀」是警員工作的原則、行動的理據,對香港市民來說,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安全保障。但當「持平執法」或因憤恨而失去「持平」,而「維護法紀」變成「維護個人、警隊尊嚴和形象」的擋箭牌時,警員是否更應每天執勤前停下來,想一想,執法的依歸何在?
「持平執法」,就是每每按例而行,針對違法行為而非人的身份來行使權力。按例而行,即指只可在獲授權之時地執行規例所授權的行動。「維護法紀」,就是以法護民。失控的武器使用、選擇性執法、非授權搜捕行動……警員工作辛苦,所受壓力大,但這絕不是公然泄忿的理由。大家想見到的是昔日的專業,市民可以信任警察,小孩夢想成為警察、尊敬警察。找回執法的理據,要有展示委任證於人前的理直氣壯!
二、 仇恨
從來能使人作出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改變的都不是指罵和仇恨。要知道,凡人皆受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所影響,當你指出你所認為對方身上的錯處並要其正視時,否認(denial)是很常見的一種反應,無論任何人都一樣。當一個人不想去承受一些外在負面資訊或自己的毛病時,便會潛意識拒絕接收該訊息和否認該毛病的存在。這是與生俱來的,人的自然反應,主要是為了避免痛苦。先將這運作了解清楚,才能有效阻止因對方的否認而雙方越罵越兇的情況。你越兇,對方越痛,就越不願細聽你想要表達的,反之亦然,無從溝通。
首先,不論任何人做了何種事,好與壞,尊重是必須的。教育讓我們清楚知道,他人作惡,我們總不能以此為理而同犯;遇人惡言相向,我們總不能拋棄對人基本的尊重。一方「記你老母」;另一方「警犬」、「毅進仔」……一方使用武力標準不明,專業存疑;另一方武力推進、網上起底……無論是何種形式,以暴易暴,冤冤相報何時了?誰敢說,雙方每次上陣的動力不是已由一方的「持平執法」,另一方的「社會控訴」,轉變為相互的敵對憤恨?以憤恨作為燃料的身心,如何帶領香港走前?
要心平氣和,從關愛本人出發去互相解釋論點才有望使人作出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改變,但這是極其困難的,連專業的心理輔導員面對委託人時也非時常能做到。那我們可以怎樣做呢?其實我們並沒法期望自己有能力、能量去改變另一個人,更不能強迫、勉強他人與你想法、言行一致。何不就接受社會是多元的?世界之大,不同人就是會就不同事有不同觀點和看法。你堅持你的,並持之有故,便好。
立場可以是二元(也不絕對),但世界不然,何況為人?追求民主自由,並不就容許網路上肆意的言語傷害。追求民主自由,絕非要求所有人與你立場、想法一致,一有分歧,便要指罵、批鬥。追求之時,勿忘實踐。
三、 關鍵思辯方向
1. 由「反送中」跳到「雙普選」,訴求有否失焦?
2. 追求全面改變需要的全盤、長遠計劃,抗爭至今是否有所忽略?數天一集會、遊行、衝擊在「全面改變」的理想下究竟扮演一個甚麼角色?
3. 想清楚,運動至今,你本人最終,想追求甚麼?能力足夠?代價為何?
1. 會否有人想要看到歷史重演?香港是否需要走到那一步?
2. 是否要緊擁不放沉沒成本(sunk cost),受它捆綁,而不顧現行和將來的犧牲?
1. 暴力的是香港警察,還是沒號碼,不明來歷的那些「警察」?
2. 冷血的是所有前線警員,還是某些被憤恨沖昏頭腦的警員,和他們背後立心不明的高層?
3. 不少人認為「一國兩制」逐漸退化,名存實亡,那瞄準港府傀儡投擲訴求、不滿,長此下去,傀儡倒台又如何?
1. 對於「反送中」,你有搜尋過條例正文去細閱理解嗎?
2. 對於近兩個月的事情發展,你所接收的是一手資訊,還是經編輯剪裁的二手材料?
3. 有認真思考過,你的立場是自己了解過各方聲音、理據後所定的,還是從二手材料或旁人身上吸收而來的?
4. 堅拒讓他人代表自己的你,有否就容讓他人代你過濾並解讀了資訊,又由他人計劃了你自己將要走的每一步呢?
四、 結語
這不是遊戲,無分輸贏。著眼於可以改變的,並計劃長遠的多方行動(制度內、外),再一步一步向前走。或許我們需要考慮,走到此刻,無間斷的抗爭是否最佳方向,唯肯定的是,價值觀教育、思辯訓練是至關重要,為的是建設未來每位個體都公義的社會。同時,請抓緊每一個溝通、討論機會。筆者相信,帶著關愛交流之後,不難發現,很多人的出發點其實不壞。即使未能達成共識,持續的相互思想衝擊總能夠助社會整體理出香港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