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房子建了31年──馬屎埔村民訪系列三

房子建了31年──馬屎埔村民訪系列三

圖說:關婆婆邊聽粵曲邊接受訪問,牆上懸掛的家庭照正好反映她的數十載故事。

為什麼房子需要建三十一年?原因很簡單:無錢。現年八十多歲的關婆婆,六十多年前從上水圍嫁入粉嶺馬屎埔村做開荒牛,當時「得塊地,屋都無」。她最開始搭禾稈棚住,可惜「打風打冧咗」。她又在原址單單建了一間房,子女長大時又建大些,慢慢賣菜「賺到錢搭廚房,再賺到錢搭厠所」,前後用了三十一年。這種按自身經濟能力和需要而增建房子的經驗,對於大多數都市人可能感到陌生。因為我們頂多只能購買不可分割分數(undivided shares)單位/蝸居,連更換鐵閘、飼養寵物都可能經大廈公契批准,遑論不停修改建房屋結構和用途。

關婆婆是順德人,幾歲時跟媽媽來香港。她們在上水圍租屋住,種禾過活,直至嫁入馬屎埔才學耕田。沒錯,關婆婆強調她做女時是種禾,不是耕田。「種禾一年兩造,平時只需拔(野)草。耕田日日都要做,種菜多好多野做,又要掘地開地、落籽、出菜仔、賣菜仔…得閒死唔得閒睇電視,含住啖飯去開田。初初都唔識做,跟著別人(務農鄰居)慢慢學。」提起無假放、「天光做到黑」的耕田回憶,她就滔滔不絕,大嘆辛苦:「緊係唔鍾意耕田,最好坐起度唔駛做大把錢。哈哈哈!」不過婆婆很快又改變聲線,語重深長道:「那時個個都係耕田多,仲有養雞養豬。」她租五斗地,種大椰菜、大芥菜,大白菜,同時養活六名子女。那個年代,很多上一代靠務農,以汗水實幹養活下一代。正如婆婆所言,即使菜賣不到好價錢,至少還可「煮米仔加食菜飽」。

這幢房子的故事,其實正正是關婆婆一家的故事。她有三名子女在屋出世,現在都年邁半百。最初只得一間房,後來子女長大,才又搭大些,逐部分逐部分建。關婆婆說:「呢度無人一建建咁大間」。剛巧來探訪的女兒忍不住插嘴,「搵到錢建廚房,搵到錢建厠所。」婆婆憶述,當年先建廚房,家人都在廚房煮食和洗澡。厠所只是在屋外用兩條木搭間屋,無蓋,以麻包袋做門。後來一次女兒如厠時遇見道友在吃白粉,「嚇到佢地死」。為保子女安全,婆婆於是在房子裏加建洗手間。就這樣,房子建造至完工歷時三十一年。

關婆婆年事已高,腳有舊患,子女都勸她不要下田。只是要勞動大輩子的婆婆改變生活習慣,其實不易。一次關婆婆學人家種五代同堂,打算新年賣。誰知一手收割,卻痛楚非常。原來它長有很多刺。除了當下痛楚,回家後更要逐條刺挑出來。子女那會不心痛?結果兒子手起刀落,把所有五代同堂全都掘清光。雖然「見財化水」,但仍能感受到關婆婆對兒子的舉動還是很窩心。現在田都改為種植較易打理的果樹,婆婆每天仍會下田除野草。

當年租田時,地主口頭承諾賣地前先會問關婆婆一家要不要,不要才賣給其他人。可惜這承諾沒有兌現。地主已經易手,等待政府落實發展新界東北,隨時「合法」趕走她。婆婆至今仍然耿耿於懷。曾幾何時,關婆婆為了水浸浸爛張床、為子女張羅學費、禾稈棚被颱風吹走……覺得很淒涼。今天,她直言「無得住呢度,無得住咪最悽涼!」

新界散村的故事,可以一代接一代述說下去嗎?

後記:
發展新界東北,涉及範圍甚廣,除了馬屎埔村,其實還有古洞北、坪輋、打鼓嶺、天平山村,石湖新村、虎地坳村等等。隨意翻看第二階段公眾提交的諮詢,見到原居民代表不反對發展,但要求擴大丁權地(俗稱V-zone地),保障他們後代繁多的利益;又見到綠悠軒業主立案法團斥政府在對面(即馬屎埔村)從本來建私營住宅和學校改為公營房屋,實為出爾反爾,甚為不滿;可見所謂的「發展」新市鎮,其實牽涉各團體競逐利益的場地,相信當中不會少了地產商。公眾意見中同時有更多為著環保、本土農業、守護家園等原因反對發展,未知政府是否充份聆聽。新界東北發展的第三次諮詢將會在本年十二月舉行,敬請大家密切關注。

相關連結及報導:
規劃署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作研究網站
馬屎埔村民系列:
辭職歸故里
龍眼樹的故事
從飄泊到紮根
粉嶺北導賞團小記:港式圈地下的又一受害者
四叔四叔 無食我黍
新界北發展諮詢:圈地式公私合營 村民將被連根拔起
馬寶寶社區農場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