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愛上古怪的香港──張虹與紀錄片同行的九個年頭

愛上古怪的香港──張虹與紀錄片同行的九個年頭

(本文為全文, 短版刊於 11月19日 AM730)
文:林輝@Roundtable 整理:甘文峰、何子豪

在 Google 輸入『香港/紀錄片/導演』,有26,900個結果,但真正相關的除了張虹的名字外,幾乎再找不到其他。

在香港拍紀錄片,張虹堅持了九年,拍得入不敷支,還是要拍下去。

古怪。太古怪。然而古怪的到底是香港?是紀錄片?還是張虹?

古怪的香港

張虹,上海出生、香港長大,在樹仁社會學系畢業後,做過懲教署和康體署,又去了加拿大讀電影。『最初是想讀電視的,後來有個同學跟我說讀電影很有趣,叫我去試一試,於是便誤打誤撞去了讀電影。』在加拿大讀完電影,又在那邊搞電影節,留了十年,直到九四年才回港。那時香港電影市道還算風光,張虹便開始在電影幕後工作,但很快便發現電影行頭並不如理想,『大家好像不太認真,劇本可以好像隨便去寫一樣;拍電影的人也不是很熱情,而且階級觀念很重。』她自言太天真太傻,『總之感覺不太好。』於是張虹離開了片場,開始寫稿、教電影、做翻譯,『九九年很幸運得到一筆數目很小的錢,於是拍了第一部電影《看不見的女人》。』那是關於三個印度女人在香港的紀錄片。

接下來的九年,張虹陸續拍攝了《中學》、《平安米》、《搬屋》、《七月》、《問》、《問──大陸小學》、《農村初中》和剛完成剪接的《選舉》。除了在內地拍攝的《問──大陸小學》和《農村初中》,她的每一部紀錄片都緊緊地扣連著『香港』這個主題,看得很細膩──我以為這種細膩必然扣連著很深的愛,或恨。『剛回來香港那兩年,我好憎香港。走出銅鑼灣和旺角便覺得很嘈吵、很辛苦、常忍不住和加拿大比較,很想離開。』現在呢?『香港很古怪。』張虹下了這個評語,是個讚賞。『我是拍了紀錄片以後才喜歡香港,』她頓了一頓,補充說:『也很難說是否喜歡,是有感情吧。』

她喜歡的不是狹義的香港,而是廣義的中國社會、中國文化。回看在加拿大的十年,『我發覺原來我有很多東西不懂』,試過有當地人問她關於共產黨的事,她只能很勉強地把媽媽告訴她的說出來,這才發現自己的無知。『即使回到香港也沒有立決心要去學習,一路只想拍攝紀錄片,但過程中發現拍紀錄片可以幫助我了解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身份。』

『我覺得香港人是很慘的,我們主動拋棄我們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例如小孩子會放棄讀中文,大學強調全英教育,『這就是我們的根,而我們卻「丟得就丟」,到長大了便發現會出事。』

『我現在做的事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我來說是學回廿年前沒有學的東西,』透過攝影機重新認識香港和中國文化,『我覺得學了以後相差很遠,人會定一點,至少不會甚麼都不知道。』

電影有生命

張虹選擇了用紀錄片來記錄香港。她對別人的紀錄片的底線很低很簡單:不能做假。『你可以有立場,甚至可以刺激觀眾,但不能做假。』談到 Michael Moore(美國最賣座的紀錄片導演)時,她重覆了好幾次,『不能做假,給觀眾看到的都要是真實的。』

由拍攝《中學》開始,張虹總是鍾情於 Direct Cinema的紀錄片拍攝手法。 Direct Cinema源於16釐米電影攝影機的出現,那使拍攝者可以輕易地進行移動和拍攝,但拍攝者卻不會干擾被拍攝對像的生活,只會像一只伏在牆上的蒼蠅一般悄悄觀察。Direct Cinema也有許多變奏,張虹最喜愛的是Frederick Wiseman的那一套。 『他那套我認為最自然。』沒有故事大綱,拍出來的是人眼看到的最自然的東西。『平常拍攝有時會將鏡頭放得很低或很高,這都不是我們正常看東西的角度,我們平時看到的是Eye Level的高度和角度,因此,我拍的紀錄片都是從這個高度和角度來拍攝。還有就是鏡頭不會亂動,這樣觀眾才能容易投入。』

她一方面用紀錄片的手法,不去做任何訪問,但另一方面,她亦用故事片的手法拍攝,追求影片的連貫性。在沒有劇本沒有旁白的情況下,就如Frederick Wiseman所言,導演的工作就是為電影建立『戲劇性的結構 (Dramatic Structure)』,將零碎的片段結合起來,讓觀眾看得見當中的脈絡。

沒有旁白的紀錄片,是否也在考驗著觀眾的分析思考能力?『我的影片都要觀眾自己解讀和分析,因此有些人看我的電影會覺得很累。例如《問》,當中有很多問題,不斷問不斷答,觀眾要一邊看一邊思考。當然有些要求會較低,例如《中學》,你可以在觀看時不斷思考,也可以看完笑完便算。』《中學》也是一個好例子,說明觀眾自己解讀的多樣性:『當時這片先是給被拍攝的中學校方看,他們看完後,覺得當中的學校非常好,覺得很滿意。但後來在公開播放時,街外人都覺得當中的學校很有問題。』又像《選舉》,『有人認為蔡素玉的表現很可愛,但也有人認為她是傻的。』我得承認,我是認為片中的蔡素玉很可愛的一個。

『如果用老套一點的話說,我認為電影是有自己的生命的。剪接時,不是我想突出哪幾條脈絡。我只是幫助它突顯出來而已。』

我不是搞社會運動

回顧歷史,許多紀錄片都是 propaganda 的一種,或是政權用作政治化粧,或是社會運動者用作推動社會改革。張虹怎樣看也不似是在政治化粧,那社會運動呢?『我不是搞社會運動的!』她強調了兩次。『我的朋友常對我說︰「妳是搞社會運動的!」但我根本不是,我根本沒有使命感。我唯一想做的是拍紀錄片,我喜歡拍,這是我的工作,我就做下去。唯一的使命感就是推廣紀錄片,這是我唯一可以說的。但很多人總愛說妳有使命感,你要怎樣怎樣。我想,如果真的有那些效果,OK囉,但不是我的使命。』

『我最基本的目標就只是拍紀錄片,把紀錄片拍得好看,如此而已。』

《「政教」合一 張虹紀錄片巡禮》
Roundtable Community 《「 政教 」合一 張虹紀錄片巡禮》

「政治」、「教育」左右大局?繼早前《戀戰選舉》 後,今年 11 月, Roundtable Community 舉辦 《「政教」合一 張虹紀錄片 巡禮》,希望藉著一連串的紀錄片 ,重溫近年在香港發生的大事,透過欣賞電影和映後座談會,一同重新了解過去,以不同的角度分析香港的未來路向。

18/11 ( 星期二 ) 《中學》 85 分鐘
導演深入本地兩間著名中學進行拍攝, 描述當中的日常點滴。觀眾將重新思考本地教育、學生的價值觀及教師所面對的處境等 。
特別嘉賓: 張灼祥 拔萃男書院校長

19/11 ( 星期三 ) 《七月》 70 分鐘  (按此收看部分片段)
以 Direct Cinema 的手法紀錄 2003 年 7 月 1 日五十萬人大遊行,以及超過五萬人參加的 7 月 9 日的遮打花園集會。
特別嘉賓: 孔令瑜 前香港民間人權陣線召集人及發言人,曾組織七一遊行

25/11 ( 星期二 ) 《問》 55 分鐘
問你也問我,香港從何處來,該往那裏去?本片單刀直入,訪問六十位來自不同階層人士對香港的看法。
映後座談會內容: 導演張虹將講述紀錄片的歷史以及其角色

26/11 ( 星期三 ) 《選舉》 140 分鐘
重溫經歷了七一和 SARS 後的零四年立法會選舉,當中港島、九龍東、新界東的選情。長毛大班田少蔡素玉一一在鏡頭下真情流露。
特別嘉賓:葉建民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每場放映會後均設有映後座談會,由 導演張虹 及 Roundtable Community 代表 主講。更多特別嘉賓陣容,將容後公佈。

地點: 香港電影資料館 香港西灣河鯉景道 50 號
時間:晚上七時三十分至十時三十分
票價: $55∕$30 (全日制學生) ∕* $200/$110 ( 通行證 / 學生通行證 )
* 通行證持有人可憑證觀賞上述四套電影。

四片均設中英文字幕

報名方法:請將姓名、電郵、電話電郵致 [email protected] 或致電2111 5882留位,另可到http://www.roundtablecommunity.org.hk/screening/內登記。
報名者將收到電郵通知書,並即場以現金付款
主辦: Roundtable Community
鳴謝:采風電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