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認為這套電影是如何賺人熱淚,感動人生,令你相信人間有愛,那只能說你單純又可愛,因為這套電影實在太殘忍地揭露香港孩子未來的悲哀。
片初一幕專業人士父母如何不理會教育心理學家指出兒子因擔憂未能符合父母心中要求而患上焦慮症,還威脅校方幼稚園的評估有問題時,孩子的人生彷彿已不再是他的了!當大家認為父母不當時,其實父母也是現今香港政策下的犧牲品。如果我們一直被教育只看重經濟,也深知香港不是一個發展多元行業的社會,還有一個官員會認為買不到樓是年青人個人問題的政府,作為父母又怎會不替子女擔心,努力用盡所有辦法將子女放在尖子位置。這些父母根本沒有反思制度問題或想過改變制度,只是努力適應這荒謬的社會。
當呂校長教導這五個小孩日後上學時不需戴口罩,因為窮絕對不是可耻的事時,實在令人心酸。因為,現今社會政策傾斜,片中五個孩子的家長也不是沒有努力工作,但當樓價租金佔去大部份人收入的一半以上時,再加上由政府帶頭做無良僱主想盡辦法剝削員工肥上瘦下時,更配合不少利益既得者說甚麼不能將香港變成福利國家,那邊廂卻開展不少大白象工程浪費1600億元,貧窮變成是一種「罪」,代表個人沒有努力而需要被歧視和恥笑。最可笑是真的有不少「有錢人」認為是窮人自己不爭氣,不多思考賺錢方式,更應該學習投資賺錢。
呂校長不辭勞苦去了解五個孩子的家庭,如果所有老師也能這樣做便太好了!因為對孩子來說,老師是父母以外最值得孩子尊崇的對象。可是,現今的香港能容許老師有這個空間嗎?老師能不為考試和學校級數去發展孩子的品格和是非觀嗎?老師沒有被洗腦或污染已屬萬幸,但在連小班教學也不敢推行,卻急於殺校的政府下教學,老師真的有不少壓力。但願老師不要忘記他們有責任教育孩子做一個有品格和有良知的人。戲中五個孩子的乖巧成熟,願意與殘障人士一起玩樂,當中沒有甚麼同情和幫助,只是單純的平等相處,人與人之間的本質本來不就是相同嗎?
可悲是孩子由幼稚園升哪一間名牌小學,小學升那一間組別較高的中學,DSE公開考試後升讀世界排名教高的大學。孩子由5歲開始便要參與競爭工程,直至22歲有幸大學畢業也只是完成人生競爭路的第一階段。戲中那「星級幼稚園補習班」不早已在香港出現嗎?那班誤以為呂校長與他們一樣有心計地部署愛心學者,假借教育賺取暴利的所謂補習天王天后,不是當中也有一班變得唯利是圖的老師嗎?當社會只看經濟利益時,良知和愛心變成商品可被利用,但總會有一班早已迷失於荒謬社會的家長支持。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會變成怎樣?當看著五個孩子的天真單純時,不知她們升讀小學後,有多少個會迷失於這條競爭路上,最後連自己的本質也忘記了呢?
呂校長沒有忘記入行初衷,除了以有趣方式進行教學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外,也教導孩子要有夢想,更給予十分有意義的功課,了解父母的夢想。當父母回想自己的夢想時,他們與孩子是多麽喜悅,同時也令人感到傷感。我們相信「每個人也需要有夢想,否則我們與鹹魚有甚麼分別呢?」。可是,香港人已慢慢失去追求夢想的信心,更開始對荒謬的社會「認命」,甚至合理化自己妥協的原因。甚麼凡事要按步就班,「袋住先」總是一個開始。我們真的相信以經濟掛帥的香港如沒有衝擊,中央政府會自動放棄資源分配的權力?香港人越來越沒有夢想,因為連選擇的權利也沒有,總擔心要求換來更大的打壓,所以還是逆來順受。可悲的是孩子沒有選擇,需要在這荒謬的社會成長,還要靠自己抵抗洗腦變得是非不分,日後長大再靠自己抵抗日漸腐壞的社會。為何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不能學習呂校長般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對抗制度呢?現在既得利益者操控香港大部份的經濟成果,連鎖大集團壟斷就業市場,但其實連鎖大集團也受制於地產界。買賣樓宇或股票投資均能令你短時間內賺取金錢,甚至將「黑」錢漂白,社會不再重視良知與公義,經濟利益和服從才最重要。不知何時,醫生或老師不再是孩子想做的職業,孩子開始從小被灌輸找份賺錢的工作才是王道。事實上,不少政府政策也是以經濟利益為考慮優先,甚麼保育、環保、公義,公平或良知,全是不需要理會,保護大集團的利益才最重要。
戲中孩子的家庭背景也反映香港的弱勢社群如何無助。賣爛鐵紙皮的爸爸年輕時有穩定工作,現在因年老被淘汰而生活艱苦。那位偽造假身份證的73歲伯伯不也是因香港沒有完善照顧長者的福利政策,令他需要冒著違法的風險偽造假身份證去自力更生從事保安嗎?如果可以選擇,誰不想安享晚年。那個被發展商倒泥頭的家庭,不也是不少被惡勢力迫遷的村民嗎?過去,政府多少次以與發展商合作為名,實質是「隻眼開隻眼閉」地容讓發展商找勢力人士以不法和不人道方式驅趕居民。不少舊樓或鄉村的居民已深受其害,只是大家並不知道真相有多醜陋。看見那位不敢有夢想的女孩聲淚俱下要留在家中保護經常為生活吵架的父母,工傷斷腳的爸爸因頓失工作能力而自暴自棄,眼淚忍不住流下來,殘疾人士在香港仍然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和公平的對待。不少無良僱主更會用不同方法逃避承擔工傷賠償的責任,令受工傷影響的人心身交瘁。兩個南亞裔姊妹的家庭,正正反映香港沒有重視少數族裔的適應和需要。看見媽媽說沒有校車,加上爸爸表示女孩不需要讀太多書,決定讓兩個女孩留在家中幫助家計,因為他們實在太窮了!很多少數族裔因不同原因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有些業主也不願租屋予他們,結果他們慢慢於鄉村自成一國。可是,他們當中不少是赤貧家庭,但因不懂香港福利資源,令他們不懂得尋求社工協助。幸好,爸爸被呂校長和其他學生感動,明白教育的重要,最後決定要供養兩個女兒完成大學。那位照顧女孩父母過身的嬸嬸,因由早到晚也要洗碗賺錢維生,從來沒有時間關心女孩和自己。嬸嬸不懂得如何表達關愛,包括連愛自己也不懂。香港有多少家庭因家長需要長時間工作而忽略子女,可是如不工作卻無法應付香港昂貴的生活指數。當政府大力宣傳家庭要和諧時,有沒有想過家庭不和諧的原因源自生活太迫人,大家倘若連基本溫飽也未能確保時,也沒有能夠改善生活的希望,要在不公平的社會展現和諧談何容易呢?
我們的政府是那麼不明白大部份市民的困難,面對扭曲的價值觀,高高在上怪罪別人不努力的官員,利益輸送予大財團的政策,我們還能忍受嗎?我們還將「改變」的責任交予下一代嗎?
夢想,不能隨便放棄。爭取「真普選」這夢想,絕對需要堅持才會實現。只有真正民主的社會,孩子才有希望。
抗爭由認清真相開始,拒絕「袋住先」只是改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