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消沉到沉著——同溫層觀察

從消沉到沉著——同溫層觀察

題為編輯所擬。

台灣前天的選舉和香港昨天的選舉,兩者唯一可對比的地方就是網絡上同溫層輸了後的反應。

在我自己的同溫層之中,香港網友的反思顯然是比較多元且深層的,這是我對香港政治或社運仍然保持樂觀的原因:以現在香港的政治環境來說,仍然能有那麼多朋友保持這麼大的熱情和這麼深度的自省和思考,其實是很超現實的。

所以,我和一些主流的看法很不同,現在並不是香港社運和政治最「消沉」的時期。這個時期確實在雨傘剛過時存在過,但現在已逐漸變成一種「沉著」的力量在蘊釀,發酵,蓄勢待發。

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香港民主日益艱鉅,因為我們的代議和選舉制度已被玩弄得支離破碎;但民主力量並沒有因而消散,只是逐漸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植根於不同的土壤之中(例如日常生活、教育和文化培養、社區網絡)各自努力,等待萌芽;但亦因為如此,我們沒法再像昔日一樣能從大型社運和選舉中感受到「共同體」的力量。

然而,這並不代表民主路途上我們沒有夥伴,沒有「共同體」,只是它變得更隱蔽吧了。隱蔽,固然會帶來疏離感;但我們需要有信心,有耐性做自己相信有價值的事,不要放棄。我們也需要學習聆聽,聆聽那些與自己想法、意見不同的聲音;不只是在非建制光譜內學習聆聽,也要跨越世代、階級、識見(文化資本)、非建制光譜之外去學習聆聽。

例如,有許多人都囚困在以下的數學難題:
(票數)陳凱欣 > 李卓人+馮檢基

但事實是,還有一堆票數是沒有計算在這數學題內。如果我們能真正聆聽這些沒被算進去的聲音,就能破解所謂的數學難題。

最近我不時再思考經濟和民主之間的問題。台灣的「拼經濟」,香港的「搞好民生」,其實都很相像。部分朋友可能不屑經濟價值(認為民主自由價值顯然大於經濟價值),但有趣的是,在民主及多元社會之中,我們需要認識到存在著和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我們需要和他們共存在同一個地方之中,就需要理解、溝通、論辯、收窄分歧或/及競爭。

民主香港人向來以務實著稱,又咁鍾意「返工」,兩者都和「經濟生活」有莫大的關係。一直覺得「生活」是香港最大的 Myth(神話+迷思),具有某種習慣性、神聖性的力量,即使是非建制光譜裡或我的同溫層之中,不少人都被這種力量束縛而不自知。

我們對這方面的思考足夠嗎?我們對民主和經濟/生活的思考和論述關係足夠嗎?我們在歸究責任或尋求出路之時,有足夠聆聽別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