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市民眼中,區議會只限於討論地區事務,區議員作為代理人在整個過程中「反映」民意,平民百姓往往難以直接影響決策。但當政府希望通過一些不被主流民意支持的政策時,區議會又會變成「收集民意」的平台,議會內支持政府的陣營便會迅速「歸邊」,在地區諮詢不足的情況下為政府推行的政策保駕護航,甚或會動議通過支持政府的議案,造成市民普遍支持政府的假象。如何打破這種扭曲的政治操作是民間團體一直思考的問題。
以全民退保促使區議會重回民意本位
政府在去年(2015)年底展開為期六個月的退休保障公眾諮詢,在諮詢前卻事先聲明對全民退保有保留,引導公眾支持有審查的方案。但多項民調顯示支持全民退保的市民一直在六至七成之間,民意清晰。政府卻重施故技,在年初起派官員到多個區議會「講解」退保諮詢,試圖利用區議會的議決影響民意。
全民退休保障是一個討論多時的社會政策,社會早有共識政府要盡早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相關挑戰。深水埗公民組織聯盟(下稱深民聯)在區議會選舉前就曾多次舉行社區聆聽,發現全民退保是社區居民其中一個非常關心的政策,其後各團體在制訂深水埗區民間政綱時,將實現免審查的全民退保列為其中一項重點的社區願景。在區議會選舉期間,超過一半候選人承諾願意推動落實民間政綱。
深民聯在得知勞福局將於4月到深水埗區議會大會第三次會議討論退保後,便制定策略,根據候選人在民間政綱的承諾,分別去信全體區議員及約見主要黨派,要求他們在區議會上動議落實全民退保。在深民聯發給全體區議員的立場書中,闡明了眾多民間團體的共同訴求及原則,當中列明了以下五大原則:
- 沒有任何經濟審查、全民享有
- 65 歲或以上香港長者即時受惠
- 官商民承擔、社會共責,非靠單一融資來源
- 可持續運作, 能應付人口老化高峰期
- 劃一金額,足夠水平
深水埗內黨派林立,當中的政治遊說並不容易,幸好在深水埗區議會內的泛民政黨及勞工團體,都曾公開支持全民退保,再加上民間政綱的約束,各黨派區議員亦深知提出支持審查的動議不得民心,才能在民間緊釘不放時獲得成果。
過程中,深民聯推動地區選民學習監察被授權代表自己的區議員,並參與遊說工作,務求在表決時「迫爆」會議室,確保區議員不會提出有違民意的議案。在會議當天,超過50名街坊到深水埗區議會,在會前深民聯向政府官員及區議員宣讀了民間團體的訴求,街坊亦分別發言要求議員支持全民退保動議。會上,政府官員重提反對全民退保的立場,而民協及勞聯則分別提出包含民間訴求的全民退保議案。最後,區議會通過由勞聯提出的臨時動議,促請政府在財政允許及取得社會共識後立即落實免審查全民退保,當中亦包含上列五大原則。
深水埗民間小勝仗有重大意義
平心而論,動議帶有「財政允許」及「社會共識」的前設條件,有可能成為為政府保駕護航的閃躲空間,但起碼我們的行動迫使包括經民聯及民建聯等建制派議員表態支持全民退保,而一貫持反對立場的自由黨則選擇缺席投票,迴避呈現立場。
今年4月,在退休保障諮詢期間,深水埗成為首個通過要求政府實行全民退保的區議會,對打破政府在社區製造支持經濟審查方案的意圖,可算是一場小勝仗。
是次在社區推動全民退保的經驗,告訴我們社區關注的並非僅限於修橋補路的地區議題,全港性的政策居民同樣關心。只要社區團體持續推動平民百姓共同學習和行動,投票之後還要有能力和負責任地監督被授權代表,並與區內不同社群互相結連,凝聚由下而上的公民力量,就能發揮至為重要的政治作用。當然,要改變區議會的格局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每次的集體爭取行動,亦為民眾問政及監督議會鋪路,社區參與式民主的孕育和成長,正是由此一點一滴地累積出來。
持續推動民間參與
另外,深民聯的「社區參與圓桌會」方案(參考:深水埗區議會大會第二次會議討論文件25/16附件)在今年2月區議會大會獲通過,期望區議會與民間團體一同落實執行圓桌會方案,讓市民聲音能更直接進入議會,社區改善能更有效及緊貼民意。同時藉由社區參與圓桌會的實現,民間參與社區事務及發展的角色應能逐步變得更具體,公眾資訊發放亦越見公開及透明。深民聯將與區議會持續跟進「社區參與圓桌會」方案及適時公開進度,期望更多民間團體一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