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前,十一月,巴黎的秋。從地鐵站鑽出來,蔚藍的天空和大白早的陽光向我們投懷送抱。我和旅伴們還在回味之前在Le Pure Café 享用的牛角酥和泡沫咖啡,肚子撐着,來一個晨早散步正好。不遠處,一座柱狀紀念碑映入眼簾,這兒是巴士底廣場,當年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戰場。這座柱狀紀念碑名為七月圓柱,聳立而作紀念1830年七月革命的死難者。
曾經有人說過,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也是最重要的革命。這場人民革命推翻了法國多年來的君主封建制度,對歐洲後世的政治體制影響深遠。法國國旗的藍白紅三色,代表着自由、平等和博愛,正正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國徽。
陽光照射下,紀念碑的影子刻印在廣場之上。這個偌大廣場沒有甚麼特別的金碧輝煌,也只是個簡簡單單的交通迴旋處,但在歷史價值上,意義重大。巴士底廣場,也就是當年巴士底監獄的所在地。1789年7月14日,群眾攻進了監獄,奪取了其內的武器彈藥,為人民革命揭開序幕。時至今日,法國人依然深深緊記這段歷史,他們對自己的先祖曾經為自由而奮不顧身對抗強權,深感自豪。
廣場旁邊是巴士底露天市集,星期天的早上,人來人往。我們走進市集,兩旁盡是擺賣鮮花水果的攤檔。在歐洲的城市,逛市集是每個當地居民週末週日必定會進行的活動。在香港,露天市集已經愈來愈少了吧,被一幢一幢的空調室內街市取替。小時候,和媽到街市買餸,那些家禽檔口有水鴨、鷓鴣、鵪鶉之類出售,那水鴨湯的滋味至今難忘。自禽流感出現後,這些水鳥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對法國歷史上民主運動的認識,源自於小時候讀的兩本書。第一本是雨果的《孤星淚》 (Les Miserables),也就是那一套後來被改編作音樂劇與及荷里活電影,膾炙人口的作品。《孤星淚》有一部份描寫1832年巴黎學生運動的情節。正如書中的結局一樣,這場運動以失敗告終。《孤星淚》的音樂劇與電影我都看過,我覺得電影遜多了。而近年來改編的兩套電影之中,又以1998年的版本為佳。主角是誰?就是Taken系列中的勇武父親–Liam Neeson。第二本書,是狄更斯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書中有一段,正正描寫法國大革命時,巴士底戰役的情景。這書當時讀下去有些悶,但結局實在令人很感動。小時候,我就拿着它們的翻譯本,讀了又讀。
不遠處,有一個小攤檔販賣着海鮮,盆子裏盛着海膽,載着麵包蟹,一對夫婦就站在檔前,和他們的孩子一口一口的吃着海膽。這些在香港貴得很的食材,在這兒是平民化的海產。幸福的笑容掛在他們的臉上,那幸福並非來自珍貴的美食,而是來自於他們樂敘天倫,在這自由的空氣中。
上週,法國的《查理週刋》總部遭遇伊斯蘭恐佈分子槍擊,十二人喪生。兩天前,法國370萬人站起來,參與反恐遊行,單單是巴黎參與者已多達160萬人。
你可以說法國人平常耽於逸樂,經常就沉醉於香檳與葡萄酒的世界。但面對暴力,面對不公,面對自由要被扼殺的時候,他們義不容辭的站起來。歷史上如是,現實,也如是。
香港人,面對一個腐敗的政權,假普選扼殺自由; 面對淪為傀儡的警察,濫用暴力; 面對言論自由被恐佈勢力打壓,燃燒彈恐嚇,林彬事件幾近重現。
香港人,有勇氣站起來嗎?
自由,豈只昂貴?自由,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