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太虛大師遊青山禪院與省港大罷工

太虛大師遊青山禪院與省港大罷工

前言

省港大罷工期間香港經濟受到沉重打擊,但佛敎卻有很好的發展,本文試以太虛大師和青山禪院入手,反映當時香港佛敎和新界的交通面貎。

釋太虛小傳

釋太虛(1890-1947)是無政府主義僧人,俗名呂沛林,籍貫是浙江崇德縣(今桐鄉市)人,被推崇為人間佛教的創始人,受到佛教後學者的崇敬。

太虛出生木匠家庭,父母早逝,從小跟隨外祖母生活,體弱多病,生活拮据。在小舅指導下讀書識字,並曾在百貨商店當過學徒。

太虛於1908年在僧人華山(?)影響下,閱讀康有為(1858-1927)的《大同書》、梁啓超(1873-1929)的《新民說》、章太炎(1869-1936)的《告佛弟子書》、譚嗣同(1865-1898)的《仁學》、嚴復(1854-1921)翻譯的《天演論》及世界各國地圖、中等學校敎科書等,尤其愛不釋手的是《仁學》,激發了他以佛入世救世的弘願。

1910年,太虛與革命僧人李棲雲(1880-1957)南下廣州,過香港旅居數日,與革命黨人潘逹微、莫紀彭、梁尚同等接觸,他們向太虛介紹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想,閱讀俄國思家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1814-1876)、法國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1809-1865)、俄國無政府主義克魯泡特金(1842-1921)、共產主義者馬克思(1818-1883)、日本社會主義者幸德秋水(1871-1911)等人的著作,及中國無政府主義者張繼(1882-1947)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新世紀》,太虛的政治社會思想,由君主立憲經國民革命轉入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及後讀章太炎的《立宗敎論》、《五無論》、《俱分宗敎論》等,意將以無政府主義與佛敎接近,而可由民主社會主義以漸階進。這時在與革命黨人交往,並不時參與革命黨秘密集會,認為中國佛敎亦須經過革命。
1911年,浙江光復,政客江亢虎(1883-1954)成立「中國社會黨」,在報刊發表《中國社會黨黨綱》,太虛響應。

1913年,廣東無政府主義者師復(1884-1915)公開反對江亢虎,大力鼓吹無政府主義,太虛與師復互通消息。於1928年出版《自由史觀》,講述無政府主義與佛敎思想。1929年後在舊金山居住,其後不復聞無政府主義。

1920年9(8)月,香港知名人士潘達微(1881-1929)居士、中美輪船公司董事長陸蓮仙(山)(?)居士、天壽堂藥行創始人吳子芹(?)及商人朱恨生(?)、精武會元老羅嘯嗷(?)與覺一(?)法師等人敦請太虛在鰂魚涌「名園」遊樂場,辦了一次講經法會(佛學講座),演講3日,講題是《佛乘宗要》,並刊載於《華字日報》,太虛在港優遊了十餘日。維新派人士龍積之(龍澤厚,1860-1946)等陪大師赴香港。是為香港第一次舉辦的盛大佛教活動。在這次講經法會的影響下,信徒一天比一天多,佛法流佈範圍逐漸擴大,組織更健全,香港遂漸成為中國佛教的另一個中心。

太虛大師又於1926年9月重臨香港。1947年3月17日,太虛在上海玉佛寺因腦溢血圓寂,葬於浙江奉化雪竇山。

太虛遊青山禪院

1926年 9月2日,太虛出國到達新加坡弘法,講經規模頗大。是時省港大罷工已經歷了1年多,將於10月結束。

10月11日,太虛乘德加大號啟程回國,與前廈門大學校長黃琬(孟珪,?)同船,二人傾談令旅途頗不寂寞。

德加大號是由印度開往日本,途經新加坡、香港、廈門、上海等13 個城市。
德加大號於10月15日到達香港,是日為農曆重九。次日太虛、黃琬在南洋煙草公司創辦人之一曾星瑚(?)等陪同下遊屯門青山禪院,適值寺內開戒,主持顯奇(陳春亭,1857-1932)法師率眾歡迎,請為開示。

這期戒壇盛况空前,並刊《同戒錄》,太虛目睹開戒規模大感讚嘆,謂:「宛然一大叢林。」是期比丘僧當中有修悉(?)、修成(?)兩人原藉越南,皈依青山禪院顯奇出家。

當時國內連年兵災,佔據廟宇,法師與和尚紛紛南下香港。1926年10月10日,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昌。太虛在武昌創辦的武昌佛學院及漢口佛教會均陷於停頓。在這情況下,「嶺南佛教聯合會」亦設在青山禪院內,可見香港在華南地區的佛敎地位,和青山禪院的輝煌歷史。

從太虛的旅程和出席青山禪院開戒的盛況來看,受戒者有兩人來自越南,可以證明因省港大罷工中斷的香港海陸交通已完全恢復。青山禪院能夠成為嶺南佛教聯合會中心,亦證明曾遭經濟杯葛的香港,市民的生活供應已恢復過來。當時新界的糧食生產是可以自給自足的,而青山僧人是過農禪生活的,生活上能自給自足。

省港大工時的青山禪院

1926年青山禪院修復工程完成,由妙參(1873-1929)法師主持開光灑淨式,成為當時香港最具規的寺院。青山禪院由1918年開始重建,1924年顯奇購入DD131號之88號地段,省港大罷工發生後,再於1925年8月20日繼續購入DD131號之718號地段,即今不二法門所在地,及719地段,即今觀音閣所在地。同年在山脚創辦青山佛教義學,由黎乙真(1871-1937)大阿闍黎夫人張圓明(?)居士捐出一幅土地約萬呎,興建平房兩間,收容附近農村清貧學生約100名入學,為香港佛教鄉村教育的首倡者,此後經過多次重修,組成校董會,門前校名乃由筏可(1893-1972)大和尚題簽,該校因為收生不足已停辦多年。

同年,港九多處廟宇大興土木,九龍城的「道榮園」遷往沙田排頭坑,在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僱用工人刈草伐樹,劈山開石,建成「道榮園」。在大嶼山地塘仔有「鶴林」,又名「葩嚴閣」 ,昂坪有「般若殿」建成。

在省港大罷工期間,佛敎徒能募集資金大興土木,這情況有待進一步探討。

太虛自撰的〈記歸舟過香港時之所感〉一文中,没有提及太虛如何前往屯門,按筆者涉獵資料所得,估計他們是從港島乘船前往,但文中則提及回程時,「乘汽車返船埠」,為何不是乘車來回呢!有待進一步探討。

從九龍市區前往屯門的青山道元朗至屯門段於於1934年通車,荃灣至青山段於1931年通車。翻看陳公哲於1938年編的《香港指南》一書,介紹遊青山禪院的交通時,「自九龍趁九號公共汽車可達。登山有兩途,一在正面,須舟渡淺灘,一繞曹園之背,逶迤而上,宜倩人領路。」書中記載九巴設有9號車由佐敦前往元朗,途經疏佐敦道、彌敦道、大埔道、青山道直達元朗。服務時間由早上5時18分至晚上8時,每18分鐘開一班。車費頭等收5角5仙,二等收4角。

從以上資料來看,1926年没有道路由九龍經荃灣直達屯門,估計太虛是乘車由屯門去元朗,經上水、大埔、沙田前往九龍,在尖沙咀乘渡輪返回港島。

《香港指南》介紹青山禪院說:「須舟渡淺灘」,從今天的填海情況來看,此情已難想像。文中所說的曹園即晴雪廬,是晚清遺老曹受元(曹受培,?)的產業,建於1918年,已於1982年拆卸,港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1875-1947)遊青山曾在此住宿過夜。曹園亦即鹿苑,位於現今屯門鄉事會路鹿苑街一帶。

結論

省港大罷工長達一年多,對香港影響深遠,除了政治經濟外,社會民生亦波及,本文談的青山禪院只是其中一例而已,其他各方面有待我們深入探討。
(完)

梁寶龍
01.07.2017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參考:

1)太虛大師著:《太虛自傳》(香港,佛敎慈慧服務中心,1998),第38-39頁。
2)同上,第38-43頁。
3)同上,第41-43頁。
4)同上,第44頁。
5)鄧家宙著:《二十世紀之香港佛敎》,香港,香港史學會,2010,第三次修訂版,第47頁。同上,第41-43頁。《華字日報》(香港:1920年8月23-26日)。
6)《太虛大師年譜》。
7)鄧家宙:《陳春亭與青山寺史實新研》,載編輯委員會:《香港史地》(香港:香港史學會,第一卷,2010),第24-33頁。劉智鵬等編著:《屯門》(香港:三聯,2012),第48-49頁。
8)鄧家宙著:《二十世紀之香港佛敎》(香港,香港史學會,2010,第三次修訂版),第34頁。
9)太虛:〈記歸舟過香港時之所感〉,載:《南普院在線》
10)陳公哲編:《香港指南》(香港,商務,2014,影印1938年版),第12頁。
11)陳公哲編:《香港指南》(香港,商務,2014,影印1938年版),第118頁。
12) 陳公哲編:《香港指南》(香港,商務,2014,影印1938年版),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