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時代下的親子關係

大時代下的親子關係

文/劉劍玲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執行幹事

我們正身處大時代。近日家人之間激烈辯論時有聽聞;反過來,佔領竟也是創造新關係和感情的契機。在此紀錄幾位朋友的經歷,希望大家論政之餘不忘鞏固親情,為他日與親友溝通打下堅實基礎。

知多一點:「終於明白你做甚麼了!」

朋友A,一直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父母對她所做的沒怎樣評論;而且由於她住在嫲嫲家,平時也較少與父母互動。佔領發生後幾天,一次飯聚,母親說:「我終於明白你在做甚麼了!」原來朋友A在佔領後叫母親聽商業電台,在得到正確的資訊後,僱淚彈令中年母親醒覺。

本土研究社的陳劍青,在facebook寫到:「請直接從戰略角度思考,如何才真正有效切斷及改變影響他們意識的消息來源,例如幫你仍受東方影響的家人訂另一份報紙,教你家人上網接收你分享的資訊,安裝有線電視等直接行動。這是每個人都能發起的訊息革命,目標不僅是要減弱TVB及東方日報的影響,同時重要的是有助減少家庭矛盾。香港人的確無需要為梁振英承擔這些負能量。」

訊息革命,從家裏開始!

聽多一點:傾聽媽媽的痛苦

佔領第三天,朋友B收到媽媽的電話。媽媽一開始,便痛罵佔領運動:從紅衛兵是被利用被動員,六四學生領袖留學海外享福而跟隨者慘死;到運動都是英美日外國勢力搗亂香港,中國強大必須靠共產黨等等。朋友B沉著氣,聽媽媽連續罵了十五分鐘,終於聽到媽媽說了最重要的一句:「阿女,不要去佔領區,不要比阿媽早死呀,我不要白頭人送黑頭人。」

原來媽媽擔憂女兒的心,跟我們擔憂學生市民被警察被暴民打、被施放僱淚彈胡椒噴霧的心,是一樣的。

當聽到親友痛罵佔領運動時,我們可以嘗試尋找在一大堆離地評論的背後,親友真正的情感和需要是甚麼。例如朋友B的媽媽,情感是憂慮和恐懼,需要是女兒的安全和健康。掌握了媽媽的需要後,朋友B回饋一句:「媽,我答應你,會好好照顧和保護自己。」媽媽在痛苦得到傾聽、需要得到滿足後,心情輕鬆了,朋友B終有機會跟媽媽討論那些離地觀點的問題。

看多一點:陪媽媽去佔領區

朋友C的日誌,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大時代下,容我這個小人物分享一件小事。

「七一那天,跟親戚在whatsapp group論政,不歡而散。

「之後有機會與一位經歷過六七暴動的伯伯聊天。伯伯是單純坦率的愛國者,本來他是反佔中的,但與一位年青人對話,聽他說在學校講國家貪腐問題被阻止的經歷後,很明白青年為何上街。伯伯更指看過佔領運動後,回想六七時,現時示威很值得他學習,更認為內地政府要好好檢討。

「也因此,我重新鼓起勇氣與親戚論政。這次,我很小心地聆聽,去理解對方的想法(因我姑姐是退休警察),然後很努力地不用情緒性的字句去跟她理論。她時而認同,時而又再站回警察立場說話。

「入戲肉。我開始發現一件事,我那位從不關心政治、從未遊行,甚至六四後果斷買樓令我這個沒錢買樓的八十後有瓦遮頭的老媽子,自從看到催淚彈場面後,跟我說她支持我,更久不久在whatsapp group中簡單地說一兩句支持的話。直到有一天早上,我聽到她哼〈問誰未發聲〉!

「我知道時機來了!我用買router為由(家中router壞左=上唔到網=佢煲唔到劇=大件事!!!!!),同媽去旺角,帶她去旁邊「觀察」集會。期間有一伯伯分享,媽一直在聽。回家途中,向來cool爆的我忍不住說:『媽媽我很以你為榮,因為你願意去了解這件事。』直到今日下午吃飯,她跟我說:『昨日打麻雀時,有個麻雀腳話佔中班人收咗錢,每人500,唔知點解我好嬲!同佢講你親眼見到呀?唔知就亂咁傳亂咁信!唔知點解我好嬲!』我說:『因為你親眼見過知道事實唔係咁嘛。』

「這次令我感動的,還有兩位零三七一後沒再上街的中同。

「我們也許不會勝利,但今次發生的事,很多人看在眼裡,刻在心裡,各位,不要氣餒。」

對的,親友或許一時未站在我們這邊,但這不代表永遠不會。親子溝通,老生常談,不外乎知多一點、聽多一點、看多一點。在這大時代,back to the basic,為了民主運動,為了擴大支持面,朋友,加油呀!

延伸閱讀:
抗爭時,讓我們都「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