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獨媒記者李司祺
我們是幾個佔領的支持者,前前後後在佔領區做過不同工作,和大家一起害怕過, 擔心過, 振奮過,感動過。這兩天,我們坐下來談,以後的路可以怎樣走。
一直以來已有很多文章討論過撤離的壞處,卻似乎甚少願意深入探討運動一直不肯轉化,繼續留守佔領區的問題。我們認為,即使佔領的策略在運動的初期確是十分有效,這不等於我們必需視佔領為唯一可行或有效的策略。事實上,繼續佔領的危機於近日亦越來越明顯,而思索如何將運動轉化的需要亦越來愈急切。
佔領是手段,還是目的?
運動的初期,佔領各區之所以能夠「震驚」社會,因為無論是規模抑或手法,也是香港前所未有的。 原來,香港人爭取民主的決心足以使十多萬人走上街頭公民抗命;原來,大家面對警察暴力打壓時亦能堅守可貴的公民質素。這股群眾力量暴露了政府的各種不公義,引發更多本不表態甚至政治冷感的市民支持民主運動,亦使香港及中央政府在國際社會上徹底丟臉。可是,佔領作爲工具,效用是在於那一次性的爆發力量。佔領運動經過近一個月的發展,政治上亦漸失去向政府施壓的力量。同時,佔領行動反而變成持續地打擊一些基層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這不單使運動的支持的群衆重新收窄,亦不斷為建制派增加政治力量。 任何長期抗爭中,所有策略亦有它適用的時機以及「有效期」,我們要盡量避免將手段誤認為目的 ,該變通時就要變通。
危機一:持續佔領對公民社會的消耗
持續佔領需要不斷消耗公民社會的物資,人手,關注力,若行動本身無法取得相應的實質成果,繼續佔領並不合乎成本效益。在消耗自己的同時,我們的敵人 - 特區政府 - 卻擁有極大的資源能跟我們蹉跎歲月,亦可趁著公民社會全盤投入守護佔領區及解決每天在佔領區出現的各種問題時,偷偷處理其他極具爭議性的議題,如新界東北發展、網路23條等等。要贏這場硬仗,公民社會需要長遠的計畫、分工及不同策略;將所有力量投放在運動其中一個階段,將之耗盡,既不能達到目標,亦是十分危險的做法。
危機二:持續佔領對小數人的影響構成不公
佔領行動若以同一模式持續下去,即使其社會經濟打擊面不如反佔中人士吹噓得那麼大,但也會持續地對同一組別人士(如:旺角居民,佔領區內/附近的小商戶,司機等等)做成嚴重打擊。 長期要求社會上一小撮人為運動承受最大的經濟及生活壓力,亦違反運動追求公義的本質。當受到真實打擊的市民會愈來愈撐不下去,真心反佔領的人將會愈來愈多,亦會有更多市民同情他們的處境,反佔中的力量將會日漸提升,當這些不滿轉化爲反佔中的實際行動,其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因為這些人沒有長遠的政治目標,他們只是背水一戰,捍衛基本生活。 再者,曠日持久佔領拖得越久,就算再最無能的建制派也能會時間找到方法找到動員的方法起來,近日的簽名運動正是其中一個例子。雖然收集簽名的技術可笑,但亦顯示政府清場的條件日趨成熟。社會上很多很多問題,令草根階層長期受苦的政策,改善無期,歸根究底其實是因為政府施政失誤, 但又不願面對問題。我們的佔領運動,如果犯下同一錯誤,就會像政府一樣,失去民心!
危機三:佔領因堅持而失敗,是對民主運動的致命打擊
若運動繼續堅持採用佔領為唯一抗爭手法,最終只會引來清場。警方清場的手法,可能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一次大型武力鎮壓。經過928的教訓,政府不會容許這樣的場面再次發生。那麼,警察很可能使用一個長期擾亂和消耗的方式,不斷作小規模的清場, 令我們困乏。運動中最堅定的社運人士會陸續受到司法打擊,負上刑責,當他們不斷受到司法程序困擾,便難以為運動做下一步計劃,其他被捕的示威者,也將會付上很大的資源和精力。
警方清場雖然有技術困難,市民可重奪佔領區,但每一次重奪,示威者都要付出巨大成本:奪取龍和道一役,45人被捕;重奪旺角一役,95人被捕,每一次衝突都有人受傷,即使短期內能呼喚出更多人出來,亦無改變公民社會不停消耗實力的事實。警方的制度和資源非常充足,群眾無可能永遠守著佔領區。在警方不斷打壓下,群眾很可能因為耗盡精力而逐步消散,這樣,結束的就不單是佔領行動,而是整場民主運動 ─ 因為我們將被「一舖清袋」, 失去把運動轉化的機會及空間,原因如下:
第一,被逼結束佔領,意味我們面對著政府及建制派,連一點小勝利都不能獲取, 在往後的論述戰會處於下風。第二,佔領因「失敗」而非「轉化」結束,對公民社會的士氣會做成致命打擊:不少人會覺得被徹底擊敗而氣餒,另往後的運動無以爲繼。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運動主要参與者是年輕人,很多人更是第一次投入參與社會運動,若運動以被擊敗告終,他們的人信心可能受到慘重打擊,變得不再相信抗爭運動,甚至變得犬儒。 到時,即使我們嘗試推進其他模式的抗爭行動,支持的人也會大為減少,剛團結起來的公民社會可能就此瓦解。
固步自封,已經輸掉一半
繼續留守下去,是一個極爲消耗的策略。當我們固步自封,其實已經輸掉一半!《孫子兵法》提到,最好的策略是單靠計謀令敵人知難而退;其次,是得到其他方面支持,孤立對手。我們的佔領,並不能做到這兩點:政府沒有退下,我們的佔領長期影響某些人,不斷失去他們的支持。第三是短兵相接,作實力上的較量,這個我們非要武裝革命,自然做不了而做了亦只會輸。最不理想的作戰策略,是攻打城池,也是最接近我們正在做的;耗費極大成本,得到極少,輸掉的機會卻很大。
擺脫轉換策略等於「放棄」的迷思
佔領人士之間,一直有一種聲音說「撤退」就等於懦夫,他們一方面誤以為離開佔領區就是「撤退」、「放棄」、「結束」,他們看不到運動轉化的可能,而堅拒離場的同時,其策略又粗疏得近乎「零」,這種未經深思熟慮就呼籲大家賭上所有的做法,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一場群眾自發的運動,是要群眾的每一人都願意為這場運動負上責任,而不是不計後果,隨心直說,然後躲在「群眾自發」四字背後,為自己本來立心影響群眾的言論推掉所有責任。如果這些聲音要堅持留守,他們便有責任說明我們可以如何迴避上述危機,並解釋技術上如何一直佔領會達到成功的路綫圖。他們斷不可完全不考慮這些問題,就鼓吹大家堅持留守,並一有機會就攻擊主張運動離場轉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