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君子得群:《八十前後——超越社運、論述與世代的想像》

君子得群:《八十前後——超越社運、論述與世代的想像》

朱凱迪曾在獨立媒體談及運動之沉澱與累積,是當下的要務。而《八十前後》一書似乎就在論述進行一個如此的整合工作,為吾人提供一個回顧與前膽的機會。本書收集了一系列八十後運動的討論中不同作者的作品,如《香港的鬱悶》作者韓江雪、鄒崇銘、圓桌組織幹事林輝、青年學者許煜等。相信對於錯過了天星皇后反高鐵的新生八十後(New borns)、想了解社會現狀的上一代人、仍不明所以的高官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對於我一個剛加入社運的八十後來說,我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得到有關我城的「新的回憶」。在迫人遺忘的時代與地方,我們更覺重構我城民間回憶的迫切。林輝《我的一點社運回顧》一文把八十後反高鐵運動的回憶整理。正是世貿、利東街、保樹立人、天星、皇后一連串的事件令八十後一個一個加入,一個一個啟動(activate),使反高鐵運動壯大。這可視為一個悠長而持續的集體蘇醒過程。當然把上述事件放在一起講,不是指我們參加過每一場運動,也不可能每次的核心成員都一樣,但上述運動的理念是一致的 ﹕ 就是人民自主規劃(這本來是政府要做的事,不是嗎?)。我們只要留意時事,就可察覺今日的運動,都涉及市民自發組織,發掘問題,而非等民主代理人來倡議然後歸邊就可以了。

我也嘗試不把上述事件視為「一連串的事件」,而正如獨媒的形容,是火頭處處。好聽一點講,是一「群」事件(a cluster of events)。很多事件其實並未完結,例如利東街,如菜園村。所以要承認一個非線性的關係才看得見事件間動態的連結。這些運動都是互為影響、互相啟發的。

其中一位作者提及年青常轉口鋒不斷反駁上一代的指責,是要搶奪話語權,至今似乎成功。至少,「等上位」、「窮途末路」一類的說法很快在時間的洪流中掩沒了。起碼現時社會的主人翁們不會同意,這類偏見也不可能集結成書。而權力,或力量,按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說法,就是「群」,即是公民以友誼基礎組成,在公共領域中的聚合。而「事件群」正如「人群」一樣,是有協同力量的。在政府不斷把收地賠償殺人放火個案化的同時,八十後努力地展現為何這一個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在八十後「爭取公義」的同時,這群人的行動,例如這本書的出版,都是在耕耘一片公共領域,令公義有「滋生」的空間。

對於把八十後僅視作青年問題的高官來說,《八十前後》將提醒他們,八十後不單是2010年的主角,恐怕仍是以後十年的主角。你可能說,不是還有九十後、零零後嗎?可是這些概念與八十後是十分不同的,因為九十後、零零後是客體,而八十後是一個主體性運動,一場才不過剛開始的運動,註定要在香港歷史上留下足跡。今日學院中的八十後學者,將會在十年後為這群年青人的嘗試作一整全而中肯的研究評價。

本書以文集形式出版,雖然其內容超越了早前一些抽水之作 (即在面書偷相、複製評語、炒作話題而膚淺的特集),但我想不通編輯是否刻意安排把不同類的文章放在一起,既有理論分析,又有經驗分享,甚至有似是與運動無關的文藝批評。雖然是十分多角度,又易於入口,我倒是期待有一本專著特以分析研究為主,為更久遠的未來留個見證。總的來說,要是你對八十後的理解仍是停留在生物層的話,我十分建議你把這本書帶回家,讓思想與時代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