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大台,由群眾策劃的反送中運動,在遍地開花的同時,似乎較少人宏觀地探索整場運動的未來走向。筆者特意整合了幾點,希望與大家分享。
立會衝擊未令民意逆轉,政府陷入真.捱打
先「回回帶」談對家的情況。特首林鄭和另外兩位《送中條例》主事官員,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和保安局局長李家超「真誠」道歉後,主要官員普遍「深潛」, 有人認為政府早前乃刻意隱形,皆因林鄭每次現身說法總是在火上加油,為民主派提供彈藥,倒不如先避避風頭,以免講多錯多。
直至七一早上有泛民議員哀求示威者不要衝擊立法會,開始有人相信政府出現首個扭轉形勢的機會,可借示威者衝擊行為爭奪道德高地。但又豈料,和理非陣營已被政府氣得轉向勇武路綫,即使有些不願親身支持,也會理解甚至認同勇武派的初心,到此地步,政府的民意戰已輸了一大半。
除了常見的譴責暴力橋段外,政府近日又嘗試開闢另一戰線,吹和風拉攏溫和派,和大學校長們一唱一和,邀請年輕人對話,但問題是,示威者五大訴求一直很清晰,完全沒有妥協空間,有腦的都知道沒有必要閉門跟你談。因此,沒有人怪責示威者不願談判,即使看到特首再開金口表示條例已「壽終正寢」,普遍市民包括高考狀元還是難以收貨,不解為何「撒回」二字,就是那麼難宣之於口。
到底現在的政府,是刻意以被動姿態示人,還是真的苦無對策,變成「跛腳鴨」呢?起初政府以解決台灣殺人案、修補法律漏洞為由推動修例,即使議會內外出現阻滯,以「後佔中」公民社會疲弱,議會被修改《議事規則》廢掉武功的格局來看,政府選擇硬推還可說是預期之中,最終觸礁還可說是意外發生的政治錯判。但當民怨久未消散,愈演愈烈,就連民建聯也表示支持者會理解政府撒回方案,政府還是剛愎自用,沉迷玩文字遊戲,那便恐怕是一眾智囊當真缺乏政治判斷力,而非個別的失誤。以目前局勢來看,政府一方乃處「真.捱打」狀態,唯一較有用的對策,就是讓市民怒火集中在前線警員這個擋箭牌,讓修例爭議演變成警民衝突,卸走敵人部分火力。
建制派內訌隱憂呈弱勢
另一邊廂,建制派亦因「跟車太貼」而集體「撞車」,還出現了特首選舉後最大內訌局面。 自爭議爆發以來,建制派狗咬狗骨的場面不少,例如謝偉俊不願和何君堯一起見傳媒、自由黨田北俊一人向黨友張宇人、行會湯家驊和新民黨葉劉淑儀等「挑機」、葉劉恥笑政府「與司局長同行」是笑話,和不得不提的工聯會麥美娟於禮賓府爆粗事件等。
雖然,當中真正有動搖執政集團力量的內訌不多,有些只是田北俊和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等早已退居二線的人在旁邊「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但事實上建制派目前的聲勢確實大不如前,有些活動因怕被網民追擊而取消,能夠反擊的只有「黃絲」網絡欺凌等「核心外圍」、搔不著癢處的論點。
民主派未來兩個月能否保持團結,最為關鍵
那麼,既然主導權在民主派陣營之手,大家一直壓著對手來打,是否已勝券在握?恐怕未必。
在未來兩個月,如民主派未能保持內部團結,便會將運動成果拱手相讓給對手。
依筆者看,如未來出現以下的情況,民主派陣營極有可能出現分裂,繼而潰敗:
政府作出真正讓步,但只回應民眾部分訴求:若我是特首的話,當建制盟友都默許我真正撒回草案,以目前形勢來說我會毫不猶豫地做,因為五大訴求(不論第五個是林鄭下台抑或雙普選),只要答應了最原先的訴求(這甚至是五個裡面最容易做到的一個),民眾必然馬上出現「收貨」與「不收貨」的分歧。因為對於溫和派而言,要政府帶頭「破壞法治」,不檢控示威者乃不大可能,如政府願意撤回,必定會有部分人開始思考要否退場。不過,可不要忘記,就算政府最後當真撤回,這也是用數條人命幾十名年輕人前途換回來的,這筆帳,勇武派願意就這樣算嗎?可幸的是,目前政府高層未有人事變動,由同一套頑固思維操作,政府較大機會繼續「潛水」,惟這個「撤回」的可能性還是存在,而且一旦發生,對整場運動的破壞力不容小覷。
談及區選,引發騎劫運動,收割成果等分歧:以目前形勢來看,是次爭議不大可能於短時間內完結,因為民間反彈力量非常強大,且群眾尚未爭取到任何具體成果。換言之,爭議極有可能延續至十一月的區議會選舉。 近年傳統泛民政黨以至整個議會的價值受不少人質疑,若運動持續到九月、十月,開始有溫和派或政黨呼籲大家投票,會不會被其他示威者質疑是騎劫運動、分散焦點,更甚者是收割運動成果,又想「呃選票」?這是筆者最擔心的情況。就筆者愚見,既然區議會選舉投票一事,早晚都會放上示威者的議程,早晚都會,要減輕其破壞力,大家應有心理準備運動將要再提升至另一層面,或者選舉與抗爭同步進行。有關的討論還要愈早開始愈好,否則在投票前夕鬧分裂,只會便宜了建制派。事實上,筆者認為傳統泛民在今次運動功不可沒,除了在金鐘地鐵站內阻止警察發瘋似的「見人就搜」,以及在其他衝突中支援示威者外,可不要忘記,整件事的發酵乃靠泛民當初留守會議室「霸房」、玩「爭櫈仔」和守護法案委員會,告訴市民是次修例的嚴重性。故此,在筆者角度,今次在抗爭期間加上區選議程,絕對是說得過去,當政黨能夠代表到人民,將議席之爭放進議程之中乃合理之至。
示威進一步升級,溫和派再不能不割蓆:這也是一個令人很擔憂的情況。和理非和勇武派有如左右腳,要走路,就要大家輪流邁出步伐,互相配合。目前大家仍在很大程度上處於「不割蓆、不分化」互相諒解和支持的狀態。在這狀態下,政府機關有被勇武派癱瘓的風險,其盟友則面對和理非的文宣和抵制攻勢,腹背受敵。但「不割蓆」也是一把雙刃劍,無論勇武派做甚麼,和理非都要保,最低限度不能阻止。整個問題是,若政府遲遲不願回應民意,警民衝突繼續加劇,很大機會會有示威者再組織進一步升級行動,進一步升級是指行動不再止於堵路和破壞公物,還會傷害執法者的人身安全。如運動當真升級至此,筆者仍然會堅決地認為執政者要負上最大責任,但屆時泛民政黨還能否公開力撐,文宣隊伍如何為示威者「兜」,以至和理非本身能否接受,將會是一大難題,打電話到峰煙節目的市民,可不能再說社會容不下示威者撞破一塊玻璃,更不能說有警員傷亡,也彌補不了示威者付出的代價,是活該。行動升級,是第三個可能造成分裂的因素。
運動未來組織的數點原則
作為群眾主導的運動,每個人都有力量影響運動未來走向。除了未來和理非和勇武派要繼續互相支持外,因應前文的分析,筆者希望提出數點原則讓大家再討論。
極力遊說勇武派不至將行動升級至傷害執法人員人身安全的地步:過去一個月的抗爭模式,證明行動暫時不升級,勇武和和理非合作仍可對政府構成極大壓力,只是流水式堵路和示威,已能大大增加政府管治成本,若非事至無可挽救地步,不宜因心感悲憤,在極短時間內不斷升級行動,否則會孤立了自己。
抗爭運動不妨「攤長嚟做」、「慢慢做」,「輪住做」:目前主導權在群眾之手,既然政府會定期「派膠」為運動注入能量,不妨拖慢節奏,務求將勢頭延續至十一月的選舉。(稍後會再闡述這點)
有心理準備,早晚要將區選放進大家的議程:前文已有討論,不再囉嗦。
結語:怎樣才算是「贏」?
最後筆者還想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運動付上了人命和大批年輕人的前途,以及其他示威者的健康(如絕食),到底要換來甚麼成果,才有退場的理由?筆者認為,五個訴求中,暴動定性、不檢控示威者和追究警隊濫權乃萬萬不能讓。當然,在目前五大訴求一樣都未有爭取到的情況下,恐怕沒有人由衷地相信最後群眾會是勝利的一方。
但亦正正是因為這樣,筆者很希望提出另一個「贏」的條件,就是將運動再提升至另一層次,要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和來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大敗,付出最沉重的代價。試回想一下,過百萬市民遊行林鄭都不怕,整個執政集團最風聲鶴唳的一幕,是出在林鄭宣佈暫緩修例前夕,建制派發瘋似的圍X林鄭,擔心事態發展影響其支持的時候。
是次修例風波,其實已有一些「階段性勝利」,包括文章開首提及的建制派內訌問題,要令執政集團繼續同心不同德,心底有刺,就要令他們在接下來的選舉遭受惡果,造成短期內不可挽回的撕裂,由此政府也會因在議會(包括區議會)的話語權減少,不能再持勢凌人。試想像⋯⋯掌握了絕對優勢的議會,民主派可以修改《議事規則》,可以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事件,可以要脅癱瘓財委會迫政府就範,可以阻止制定辱警罪,令林鄭在任期完結之前,都「收唔到科」。這是爭取五大訴求以外,唯一一個筆者認為可算是「贏」的條件。
當然,最終局勢發展為何,不可能盡列所有可能影響的因素,例如到底民眾在多大程度上,已在後佔中的分裂傷痕中恢復過來,也會影響最後不同路線之間能互相扶持到哪個地步。大家可完全反對筆者以上的觀點,例如會有人認為要爭取到雙普選才可退場。這都不要緊,因為筆者最希望的,是促進大家先退一步,以宏觀的角度評估一下目前的形勢發展,思考最終運動要達至的目的,以免進入一個「盲做」,目標不清晰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