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六四晚會:最好的親子教育

PHOTO 04
圖:帶子女參加的許先生說,形式不重要,只是覺得「應該要在這裡」。

(獨媒特約報導)每一個參與六四悼念儀式的人,背後都有一種既私人而又與其他人共享的感情,一群家長便是透過帶他們的子女去六四晚會,讓子女感受這份感情,分享父母與維園中各人的六四故事,由此成就屬於自己的六四故事。

每年均出席集會的許先生也與妻兒坐在球場上,問及他對集會的形式有何看法時,他說 :「其實這不重要,因為無論有什麼人有任何strategy,但很多人來這裡都是為了一份感情。」悼念六四最基本的動機,並不是利益計算,而是出於一份難以形容的感情,每一個人在走入維園時,所想的無非只是「我應該要在這裡」。手持蠟燭的人想手裡燭光為他人所看見,在蠟燭燒盡前將火傳給身邊的人,讓燭光成為跨越時空的存在。

「我正正就是在八九年,六月四日生下一個BB。而當時天安門有那麼多孩子死去,我很傷心,所以我每一年來集會,廿四年,風雨不改。」施女士於一九八九年六四當日誕下女兒,本應是一件喜事,卻因六四事件而蒙上哀傷的陰影。這種緣分促使他生出一份使命感,每年帶子女參加集會,讓孩子記住 : 在他們出生同時,有許多別的孩子為了民主與自由而死於坦克車下。

PHOTO 01

「雖然她未知道,但都帶她來參加。以後會身體力行,每年帶她來集會,將自己細個見到的新聞跟事情都告訴她。」吳女士抱著約三歲大的女兒,憶述當年六四回憶。當時她仍是個年輕的學生,震撼於電視報導裡坦克入城的場面,至日後長大才逐漸了解事件。

PHOTO 02

「主要是希望她識得判斷是非。現在的人是非價值觀倒轉,想灌輸一些正確的價值觀給他。」尹太太與廿一歲的女兒、丈夫並坐於維園球場側旁。女兒自幾歲大就被父母帶到維園參與集會,成長期間自己亦主動找尋六四資訊,眼見身邊同學對六四不甚了解,便主動在社交網站分享相關資訊,希望與自己一樣年輕的人也能尋找那一段或許被有意或無意地遺忘、或許被人意圖淡化的歷史。

PHOTO 03

很多時候,環繞六四的都是有關政治、自由、民主等大論述,然而對於這些父母而言,之所以想讓後代了解六四,只是出於一份人類本質所有的正義感與良知。他們不在乎支聯會的形式、集會的變遷、愛國與否的問題。他們尊重每一個人能有自己悼念六四的方式。他們選擇與一大群同道中人每年來到同一個地方,無視外在的風波與爭執,在燭光中讓兒女感受哀悼國殤的氣氛,由此延續一個簡單而沉重的共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