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事前假諮詢,事後扮民主:第三次人民規劃大會討論紀錄

〔1月14日的第三次人民規劃大會上,很多講者都有理有據地指出了現時政府在城市規劃上的諮詢和決策是完完全全地違反民主原則的。大腦電波已將當日的錄音放上獨立媒體,但我還是想將當日一些講者和發言的出席人士的意見和看法整理出來,希望能有助更多人了解保衛天星和皇后碼頭運動的意義和目的。但由於時間所限,這裡只有第三次人民規劃大會第一和第二節的討論整理。紀錄並未將所有曾發言的人的發言記下,想聽所有發言,可聽大腦電波的錄音: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一節:文化地景保育

黎廣德:中環集團完全扼殺市民的參與的空間

第一節第一位發言人是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主席黎廣德。他先向出席人士介紹政府現時在制訂規劃和保育政策和措施的機制。

黎廣德指出現時所有城市規劃事宜都是由一個法定機構「城市規劃委員會」(簡稱城規會)負責的,委員會的職責是制訂圖則(如利東街的發展圖則)和審批發展項目建議。委員會如何運作呢?負責執行規劃政策的當然是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而他執行的是城規會的決定。但城規會會主席是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而委員則全部由政府委任,並非經選舉產生的,因此城規會的組成多年來已十分為人咎病。

黎廣德指出港英政府早於1991年前已就城市規劃現況進行研究,並發表了文件,指出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很多改革。但過去16年來政府就城市規劃上的問題只是作出小修小補,而未有認真針對核心問題進行任何改革。

黎廣德指出現時的城市規劃有幾大缺憾,包括:

1. 市民參與程度低:現時政府如果要改變城市某一地段的用途,通常會有約一個月的諮詢期,然後由城規會作出決定。如果有市民不同意城規會的決定,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作出上訴。但問題是現時的規劃諮詢不會在受影響的地區中進行的,市民也不會知道規劃上的發展(如不會知道所住的地區某些地方的用途給改變了),所以根本很難參與規劃。

2. 決策過程由政府操控:基於現時城規會的構成,執行固然是政府,負責決策的委員則全由政府委任,資料也是由政府提供。由於城規會沒有獨立的秘書處,現時的秘書處就由規劃處出任,政府可以完全決定城規會讀到或者不能讀到甚麼資料。換句話說,政府可以通過操控程序上來影響城規會的討論結果。

3. 政府既是球證也是持份者:在城市規劃中,政府自認自己是扮演球證的角色,但事實是否如此呢?黎廣德指出,現時全港的土地都是由政府做地主的,所以政府並非沒有利益涉及在其中的,相反政府是其中一個最大的持份者。由這樣一個持份者出任球證,如何可能否公道的決策呢?

黎廣德指出,現時文物保育的決策完全是由政府操控的。根據古物古積條例,決定那座古老建築會被宣佈為需要受保護的古物古蹟的只有一個人,就是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因為古物諮詢委員會只是一個諮詢架構,政府可以決定甚麼事向委員會諮詢,也可以決定甚麼事不向委員會諮詢,即使諮詢也不一定要聽從委員會的建議。所以涉及文物保育的決策權力更加集中。

黎廣德認為不論是城市規劃還是文物保護問題,最深層次的予盾只有一個,那就是中環集團完全扼殺市民的參與的空間。他指出,我們現時仍然只用「諮詢」這概念,但其實「諮詢」是十分低層次的參與,我們應提出市民參與決定的權利。他認為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他表示這方面保衛天星行動作了一個小突破,現時政府也承認現行的諮詢架構有不足的地方,但完全沒有提出如何改變。他認為現時行動的方向不是要令政府攪好諮詢,而是要削弱中環權力,讓市民可以參與規劃和保育的決策

May姐:政府的公眾諮詢是假諮詢

利東街街坊May姐以城規會最近就利東街(即喜貼街)的諮詢為例,向出席者展示政府的所謂諮詢是甚麼一回事。城規會於月日推出的諮詢文件有整整3吋厚,但內容全部是英文而沒有中文版本。諮詢文件不但沒有放上網供人閱讀,更只有一共兩份放在城規會北角和沙田的辦事處讓市民索閱,但市民只可以在辦公時間內在辦事處閱讀該份三吋厚的英文文件,而整個諮詢期則只有15個工作天。

May姐指出,利東街街坊在提出另類發展方案時,曾在利東街附近八條街貼街招公告所有街坊,並且召開多次居民大會,讓受影響和不受影響的街坊和關心的人士一起來討論和提意見,又邀請專業人士提供意見,最後自己籌錢起草了一個另類方案遞交城規會。街坊資源如此匱乏,也做到這一點,而政府的諮詢竟然是如此一回事,不能不讓人認識到何為假諮詢。

秀萍:保育不保育和如何保育,都是政府說了算

秀萍是地區文化旅遊的導遊,對灣仔的社區文物瞭如指掌,她指出雖然政府承認灣仔有大量值得保留的文物,但還是基於經濟原因將它們拆卸。譬如,城規會早於1996年已決定拆卸被列為文物的灣仔街市,並已將它賣給發展商。城規會的理由是它使用量不足和設施不符合現時的要求。但使用量不足是因為有關方面不將街市內的攤檔租給新的商戶。另一方面,政府聲稱要保育的「藍屋」的居民卻因政府要「保育」這建築而要搬走。政府所持的理由是藍屋結構不安全,不適宜居住,但卻計劃利用藍屋發展旅遊業,在藍屋開設茶藝館、咖啡座和作其他商業用途。

羅雅寧:在政府心目中,庫房收入比尊重歷史和尊重市民對環境、空間和生活質素的訴求重要

中西區關注組的羅女士一直以來十分關注中區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的拆卸,原因是那裡有孫中山先生曾就讀的中央書院的遺址,其中包括圍牆、地台和石階等。雖然這片土地如此有歷史價值,但政府已決定將這幅土地拍賣,並已將土地放上了鉤地表。城規會也已將這幅地的用途定為「住宅用地」。

羅女士和她幾個朋友於2005年向城規會申請將這幅地的用途改為「社區用地」,成為一個公共空間。他們向城規會提出的理由一是中上環十分缺乏公共空間,二是保育古蹟。中西區區議會也支持他們的申請,而他們也收集了五百個區內市民的簽名支持。城規會收到他們的申請後,展開了三個星期的諮詢,期間城規會收到174封意見書,其中173封信是支持中西區關注組的申請的。城規會舉行聆訊會議時,中西區關注組再次向城規會詳細解釋他們的理由,而城規會的委員似乎也很明白他們的意見,但城規會在隨後舉行的閉門會議中,卻否決了中西區關注組的申請。中西區關注組後來翻看城規會的會議紀錄,發現雖然委員們都很同意這區缺乏公共空間,也同意中央書院的遺址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物,但城規會主席還是決定否決申請,理由欠奉。

羅女士表示,城規會否決他們申請的理由其實很簡單:那是一幅很值錢的土地,政府只關心庫房的收入。之後城規會將波交了給古物諮詢委員會。羅雅玲表示他們之後曾去旁聽古物諮詢委員會的會議,並清楚聽到委員會主席跟委員說:「現在地是一定會拍賣的了,但我們可以談談在這塊地上的古蹟如何保育。」中西區關注組後來在報上得悉,古物諮詢委員會第二次討論如何保育中央書院的遺址時,14名委員中有7名認為應完整地保留整個在遺址,有7名反對,結果主席行使他的投票權,否決完整保留整個遺址的意見,只留柱不留牆。

羅女士認為政府庫房並不缺錢,政府要懂得尊重歷史,懂得尊重市民對環境、空間和生活質素的訴求

第二節:社區經濟

金佩瑋:集體回憶的物質基礎可能就是跟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經濟

第二節第一位發言人是灣仔區議員金佩瑋。她指出政府宣佈將「集體回憶」納入為評定文物古蹟的準則之一,表面上順意民意,實質上是攪分化,這由一些人嘲諷地說「集體回憶那樣虛無縹緲,隨你說甚麼也可以呢!」的反應可以見到。但她認為集體回憶一點也不虛無縹緲,而是很有物質基礎的一回事,而其物質基礎之一就是基層市民的經濟生活。她以灣仔街市為例,那裡不但是區內居民購買生活所需的場所,也是讓很多人賺取生計的地方。

金佩瑋指出,某些生意或行業現時只能在舊區或者舊樓中才能生存,原因是舊區和舊樓沒有大商場或新樓對租客業主的各種限制。發展舊區拆卸舊樓的結果往往是迫使原來可以自力謀生的基層市民失去工作或轉職為私人屋苑和商場當保安或清潔工。

馮錦新:重建舊區破壞香港多元化的經濟活動

馮錦新批評政府,平常口口聲聲說香港是多元化的經濟體系,但根本不知道何謂多元化的經濟體系。他指出現時各個舊區的社區經濟活動就最能反映何謂多元化的經濟體系,而每一區獨特的經濟活動,都是市民數十年來靠著他們的智慧和努力建立出來的,譬如鴨寮街的地攤、大角咀的工程鋪和五金鋪和利東街的喜貼印刷鋪等。每個區獨特的行業店鋪間有自己的網絡,會互相協助。另外,有時同一社區內可以有千多呎的車房、幾百呎的醬油鋪、文具鋪、洋服鋪,以至二三十呎的靠牆鋪和十多呎的報攤、閣樓的賓館等等。這些店鋪攤檔往往都是東主經營了幾代並賴以養育一家大小的生計。這些店鋪攤檔的東主也不會因為利薄而不願做街坊十元八塊的生意,因為大家都是靠著街坊間的支持和互相幫助,生計才得到保障。

馮錦新指出,上述這類舊區中的很多商鋪不但是做生意的地方,也是東主一家大細起居生活的家。但政府卻強行收回土地,用來興建商場和豪宅。而這些商場中都是一式一樣的連鎖店,因為只有大集團才能負擔這類商場昂貴的租金。結果是現在很多地區的發展都是倒模一樣,完全沒有本身的特色,都是大商場,商場內是一樣的便利店、超級市場、連鎖店。馮錦新又指出,重建後的地方一般很難在路旁停車上落貨,因為都是商場,車房、花牌檔和工程鋪根本難以繼續在區內經營。

馮錦新批評政府經常聲稱重建是為了改善居民生活,但從來沒有問居民的生活如何可以有所改善。重建區居民往往不能選擇留下來,並且經常因為不接受政府的安排而受到留難和受盡侮辱和壓迫。他指出像他一樣的小商戶,多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才能靠著店鋪維持一家生計,政府為了維護大財團的利益,一下子就將他們的生意摧毀,完全漠視這些店鋪養活著一家人,店鋪內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提出政府必須尊重重建區原有的居民,必須尊重人權,還給他們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和經濟環境

謝先生:他們只會說「沒有,沒有這樣的機制,幫你唔到。」

大角咀有很多五金鋪和工程鋪,譬如謝先生就是開五金鋪的。他的店鋪有二十多呎長,原因是一些五金器材很長。謝先生的店隔鄰是一家工程鋪,工程所需材料就是由區內的五金鋪提供的。此外,區內還有一些鐘錶鋪、地產等。政府在04年宣佈重建大角咀舊區,但所提出的賠償根本不足夠讓這些店鋪的東主另覓鋪位繼續經營下去。政府在05年宣佈收地,06年9月就已經告上法庭,並且以收回官地條例中的簡易程序控告區內店鋪東主,令他們不但要面對被迫遷的困難,還要打官司。

謝先生在談他自身的困難時說,他經營了五金鋪二十多年,由完全不懂到懂,但政府忽然要收他的店鋪。他曾經四處找新鋪位,但根本找不到,因為現在的鋪位在商場內,面積很細,根本不能經營五金。他要求政府鋪換鋪,但有關方面只是說沒有,沒有這樣的機制,幫你唔到。

秀萍:小商販因大財團的商機而被剝奪生計

秀萍指出,市區現時的規劃發展向大地產商傾斜。何以見得?她舉灣仔的交加街為例。交加街原本有一個露天市集,有各類商販。但不久前,交加街有半條街的市集不見了。發生了甚麼事呢?她指出灣仔有三條人流很密集的街道,就是灣仔道和太原街,中間夾著一條水渠街。某地產發展商不知甚麼時候,在完全沒有諮詢的情況下,將半條水渠街起了一座大廈,裡面有77個車位。但據知合和有幾百個空車位。既然如此,為甚麼還要起77個車位呢?秀萍想可能是為了提高某地產發展商所建豪宅的樓價。但與此同時,這77個車位的車如果要直接出皇后大道,會面對嚴重的塞車。要避免塞車,可以經過交加界,再出皇后大道。為了這樣,交加街半數原來的露天商販便不得不讓路。這些商販很多在這市集經營了數十年,但卻因為大財團要謀取它們自己的商機而被剝奪了生計。

續篇請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