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十個年頭,大大小小的貧窮體驗活動已帶了過千次,在每次進行活動的同時,時常反問自身,究竟可以為參與者帶來多少得著和反思,成為一位拾荒者,代入一位無家者,真是一樣容易的事情嗎? 就是照模擬他們的行為,想像他們的處境就可以嗎? 同理心真是可以這樣塑造嗎? 這些疑問一直盤旋在我們的思潮中,望能打開體驗的精粹,關懷的精神。
當對社會狀況不太熟悉的參與者來到當中,別說貧窮這議題,可能連怎樣理解貧窮也需要花一點時間搞懂,體驗並未可以全面讓他深深感受基層街坊的處境,卻需要藉此機會與他們一起了解我們的社會怎樣對待基層群體,如何處理貧窮這個複雜的問題。
當參與者進行露宿體驗,我們會為他們拍一張活動的照片,他們在街頭躺著的時候,很多都大安指意地睡著,彷彿在自己的睡房休息一樣安心,智能電話就不設訪地放在肚皮上,不覺得這個中門大開會引來貪心的垂涎,還是要我們提一提醒,因為當他一閉上眼,或不為意的轉一轉身,就會被人拿去,他們忘記了小偷是一門專業來的,他們的平安是我們造成的,因為他們都認為我們會看守著他,直到體驗活動的完結。體驗能否帶來他們真正的看見我仍未有絕對的答案,不過讓他們看見體驗帶來的真正意義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一張張參與者體驗的相片放在桌上,他們回來後紛紛走到桌前,歡天喜地望著自己的身影,然後你揶我揄地和其他人取笑一番,興奮地一看再看自己躺著的樣子,有說人是傻子,有說人極似,有人更拿著相片自拍感覺怪怪的…和張相片自拍?…… 跟著細聽他們的分享感受,大部分都會說體驗很能幫他們了解無家者的處境,理解多點明白多點就可以知道怎樣可以幫助他們,跟著我們嘗試問他們 : 你們真的體驗到嗎? 可能是這一問,讓他們真心思考,會有人回應 : 其實不會真的體驗倒,只是這幾個小時,他們每一天都面對著,我們的經驗太膚淺吧! 要真的明白他們就親自走去認識他們吧!
老實說,我們做的是甚麼體驗呢? 其實是一個反體驗,因為真的不能夠體驗甚麼,我們辦體驗的目的,是不想再接一些一次性的社會服務,一次性的關懷行動,不再想參與者消費街坊或當他們是動物園,若你要參與,請先來消費我,從教育開始認識基層群體的處境。你們接到這些相片,開心非常,而且還有回憶記念的成份,記不記得這種行徑和反應,在那兒遇上過,在這裡有沒有些地方會經常讓你參與活動後幫你拍照留念? 參與者一聽就想起主題公園式的活動,我們好像玩完過山車到終點一刻給大會拍了張照,然後在螢幕看到自己傻傻的樣子,這種主題公園式的玩意兒變成我們平日的打咭和自拍紀念照,同樣地,參與體驗活動就似主題公園式般,只帶來一陣子的感受和體會,然後拍張照後就離開他們的處境,第二天又繼續自我的生活,昨日的體驗只是留下難忘的回憶給自己細嘗,到底有沒有為到貧窮問題的感受而去回應,這已不關自己的事。
體驗的重點不在於你能否體驗到甚麼,而是要讓我們要放下身量去認識我們不懂得的人和事,操練同理心與靈性,我們需要在體驗前反問自己我為何要來進行體驗? 我有沒有準備好自己? 體驗的目的是要自身更謙卑地認識對方的處境而不是需要,是要更進入同在而不是伸出幫忙之手,還要思索貧窮的本相而不是膚淺地了解,這些相片的出現,是要提醒我們有多麼的去濫用了對他們的同理心,做了一個又一個膚淺的體驗,而甚少願意在體驗後去回應問題與之同行,因為我們的模式也是一個主流的活動模式,就是部件性地去完成一個活動,而不是生命的體驗,所以,最後我們向參與者衷心說一句對不起,請他們以後也不要參加這樣的體驗,要回應要關懷的,請親自主動地走進你想關懷的群體當中,與之連結,同理心般成為他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