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維克多
雨傘運動已經進行超過一個月,周永康甚至表示佔中可能持續到下年中,似乎已演變成僵局。佔領運動裡面的困局及政治問題,令筆者聯想起六七十年代同樣因為政治理念而發生的越南戰爭。越戰對美國而言無可否應是個最混亂和殘酷的戰爭,即使戰場遠在天邊,美國本土的民生,經濟,政治及軍事上均受到重大的改變。越戰相比韓戰,提出了一個好明顯的問題:強大軍隊面對充滿決心的民眾竟然是不可行。筆者發覺香港政府或學生會在不久的將來中面對當年華府同樣苦惱的政治問題。
1964年3月,美國總統Lyndon Johnson(林登.約翰遜)注意到一名共和黨上議院議員Hugh Scott的言論,決定同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羅伯特•麥克納馬拉)進行討論。
J:「早上Scott議員指出『這一場我們不能贏,不能輸,不能撤出的戰爭證實我們的想法不穩定。一個不斷變動的判斷,我們緊張的和解政策,極為令人不安。』 你覺得解釋一下現時我們和越南的情況會是一個錯誤嗎?」
M:「我認為盡量少說話會是明智的選擇。坦率地說,我們不知道越南的情況。電報給我傳來的都是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現在是一段非常不明朗的日子。」(那時,南越已經發生4次政變及軍方2次針對佛教徒的槍擊案。那絕對是一段不明朗的日子。)
回到2014的香港,「不能贏,不能輸,不能撤出… 緊張的和解政策」已浮現。筆者認為政府現時欠缺信心面對群眾、學生雖然有信心及勇於面對挑戰,可是他們面對的政治因素是一個從來沒有人踏入過的領域。
什麼戰爭是不能贏,不能輸,不能撤出? 是原則問題上的戰爭。
六十年代是冷戰的高峰期 ,60及68年兩度發生馬來亞緊急狀態(Malayan Emergency),61年古巴導彈危機(Cuban Missile Crisis),68年布拉格之春 (Prague Spring)民主運動。這些運動多數是民主和專制衝突,進而由冷戰轉變成熱戰。引導美國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及心態主要是要防止共產主意伸展至全球。資產主義國家認為越南變共後,亞洲其餘各國會相繼淪陷(中國,韓國,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這稱為多米諾骨牌理論(Domino Theory)。甚至澳洲當時亦不例外因同一道理參與越戰。
可惜是,河內根本無意將共產主義擴大,只想統一。美國的外交心態導致華府不能夠明白河內當時的目標,河內亦都不明白美國的共產憂心,雙方完全誤會對方。如果美國和越南早期能夠解釋自己政治構思的話,那二百萬名喪失生命的平民及士兵能夠避免嗎?
由此可見,領導班子了解彼方的心態相當重要。無論是政府官員,學生,商界,議員,還是北京,彼此之間會有類似的誤會嗎?
香港是世界意識形態衝突的一個縮影
香港經歷過東西文化統治後,建立了一種獨特的,多元化的身份認同。與此同時的中國卻在毛澤東的一句「中國已經站起來」中把民族主義、共產主義、甚至是一黨專政等等思想變本加厲。現時的香港人被困於民主和專制、多元化和民族主義之間,加上廿一世紀資訊發達導致年輕一代的思想渴求從上一輩中得到解放,究竟未來的路該何去何從?
回想越戰,戰士們從堅定不移的決心中找到了致勝的關鍵,卻付出了昂貴的代價。香港的情況,究竟會如何被時間以及從不同思考出發的多方演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