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切都out得太快的時代

攝:Manson Wong

時代過得很快,時間急速消逝。這兩年網上的人常說:「乜乜已經out咗」,「XX要生,YY就要死」,云云。這種宣言背後,前後兩代香港人(先假設真的存在兩代),並不構成整體。即使是同一條抗爭道路上,沒有相輔相成,而是你死我亡。

這種宣告的另一面,是青春崇拜。香港的政治文化這麼着迷於談論世代更替,其所意味的,與其說是對新生的希冀,倒不如說背後是對時間和歷史的摧毁。重點是,這種「乜乜要生,物物就要死」的話語,不止發生在兩代人中間,甚至爆發於同代人之間。學聯已經out了,所以要退聯,黃之鋒也都out了,不過數年前的反高鐵和反國教科時代也都過去,現在是素人政治的時代,諸如此類。

確實,還有誰比素人更pure和更true呢?

然後,我們同樣看見成年人高呼這是年輕人的世界,說自己不要說三道四。但有沒有不是指點江山式的世代對話、互相批評呢?我明白,如果一切事物只圍繞長者而轉,世界不會進步;但假若變更過於急速,又會不會流於膚淺呢?香港的政治共同體既然是不同世代的人所構成,那綜合性的主體視野又往哪裏尋求呢?

我當然明白老而不死是為賊的道理,香港的變動也真的太慢(如民主黨主席和TVB),但問題是,由網絡時代急速生產的新時代精神,有時卻不免虛擬,缺乏實感。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網絡的特性是反壓抑。就是說,在網絡中,你可以獲得那在「滿佈規範的現實世界中」、「面對面的真實人際關係」中所沒有的自由。例如,在政治上,你可以盡情鬧爆,宣布建國,鼓吹流血革命,並且能夠換來許多掌聲。但問題是,在反壓抑世界所得出的政治答案,可跟現實世界接軌嗎?正如網絡的鬧爆,又怎能構成人間的對話?

面對爭議,除了笑人out,罵人年少無知之外,在全新和全舊之外,有別的選擇嗎?

文章刊於4月2日明報觀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