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顧聯在2015年11月開始至2016年12月底,分別在兩區推行「樂助有里」服務配對計劃,由鄰舍充當「樂助友」(即義工),為接近40位長者、殘疾人士提供服務,令他們在社區生活得到支援。關顧聯同時就是次計劃進行研究,追蹤及評估計劃對研究對象帶來的身、心、靈、生活質素的影響、其所產生的價值及預防功能以及探討不同支援手法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是次研究對象共有18位使用者,有關研究對象的資料見附件一。
是次研究使用兩項量度工具,分別是「身心靈全人健康量表」(Holistic Well-being Scale 見附件二)及指引式訪問題目,在研究對象接受服務前、後填寫身心健康量表及接受訪問,配以統計軟件(SPSS)進行數據分析,從中尋找及分析其變化。
A. 研究結果
A1「身心靈全人健康量表」 整體數據分析﹕
人數(N=18)
*達顯著水平(T-檢定,p 0.05)
從整體分析顯示,身、心、靈及生活質素結果如下:
1. 計劃顯著減低研究對象的「痛苦度」,當中「身體不安」及 「生命迷惘」兩個因素也有顯著減低
2. 計劃增加研究對象的「平靜度」,雖未達顯著程度,但當中「身心察覺」及「整體生命力」兩個因素卻有顯著增加
3. 另外,痛苦度減低的參加者其「痛苦度」、「身體不安」、「生命迷惘」、「身心察覺」皆有顯著改善
4. 平靜度提升的參加者其「平靜度」、「生命迷惘」、「非執著態度」、「身心察覺」、 「整體生命力」皆有顯著改善
5. 計劃改善研究對象7個身、心、靈因素中其中5項,其中4項更達顯著程度,沒有改善的2項卻沒有顯著變壞,從而能確定計劃對研究對象生活質素有正面影響
結果分析及解讀:
1. 在家及外出支援服務,皆能直接滿足長者、殘疾人士的需要,從而直接減低他們不被滿足時的身心靈痛苦,特別是「身體不安」及「生命迷惘」的痛苦
2. 支援服務減低長者、殘疾人士衛生問題、外出跌倒危機及過渡期困難,從而減低他們對生活的緊張、壓力,也增加了身心靈的平靜,特別是「身心察覺」及「整體生命力」的平靜
3. 生活中影響情緒因素較多及複雜,情感脆弱因素未能從支援服務中改變
4. 支援服務本質沒有觸及太多心靈及信仰,自我心靈關顧因素沒有太大影響
A2 服務對輕、中度缺損者產生預防支援果效
1. 服務類型上,「外出支援」在「痛苦度」(p = 0.05)、「身體不安」(p = 0.047)有較顯著改善
2. 有預防支援元素研究對象(輕度缺損)其「平靜度」有顯著改善(p = 0.026),而預
防支援元素相對少,即中度缺損參加者則在「痛苦度」有顯著改善(p = 0.023)
3. 有預防支援元素研究對象(輕度缺損)其「自我心靈關顧」有顯著改善(p = 0.028)
4. 家居清潔對部份研究對象很重要
結果分析及解讀:
1. 輕、中度缺損人士得到低度(low level)支援,卻可以是高價值的(high value)
2. 外出服務當中,涉及較長時間及不同程序,過程中容易增加其痛苦,如陪診、散步、接送服務;服務提供後有效增加長者的安全感,樂助友在旁的協助大大減少過程中面對煩惱,故增加心靈平靜、減低身體不安
3. 輕度缺損人士一般較難得到正規服務,因此得到照顧使其生活感到平靜。預防支援元素服務對輕度缺損者特別重要,有助增加心靈平靜
4. 家居清潔對參與者十分重要,從訪問中得知能減低影響健康、減少意外發生及帶來正面心情等好處
A3 針對不同需要安排服務,尤其在外出支援的重要性
1. 接受「過渡支援」的服務參加者,其「生命迷惘」(p=0.022)、「整體生命力」(p=0.038)皆有顯著改善
2. 個別服務上,「外出陪診」較「家居清潔」在「身體不安」(p=0.045),「非執著態度」(p=0.044)、「平靜度」(p=0.044)有較顯著改善
3. 樂助友服務性質產生正面效果
結果分析及解讀:
1. 接受「過渡支援」服務,當中包括正在輪候服務或未能參與輪候的情況,參加者有不同需要但無法得到支援,這些困難正影響參加者,為他們帶來迷惘感。當服務回應其需要,生命迷惘就得以減少
2. 外出活動包括了「探親」、「接送(出席/參與活動)」、「散步」等一些正規服務類型以外的支援,外出往往是一個重要途徑,讓參加者完成某樣心願,從而滿足其心理、社交等需要,帶來正面的情緒影響及有助提升平靜度
3. 根據服務經驗及訪問得知,參加者與樂助友能彼此建立正面的關係,一些在同一社區生活的參加者及樂助友更發揮服務以外的鄰舍效應,增加在社區生活的熟悉感,及擴大了人際關係網絡
B. 長期照顧政策及服務建議﹕
B1. 政府應大量增加正規社區照顧服務,尤其應針對輕度缺損者的情況
本計劃接觸使用者中,有7位在輪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 IH),而有9位因相對身體尚可、與子女同住等原因被拒,這正反映社區照顧服務供不應求,而且在資源不足下,身體為輕度缺損者需要最易被忽視,服務只能為身體較差的使用者提供服務,偏離了IH普通個案所應該發揮的預防支援果效。
本計劃正反映服務對輕度缺損使用者的重要性,有助減低痛苦感及部份提升平靜度,尤其是他們在平靜度上有顯著的提升,有服務提供下使其身心狀態較佳,對精神、健康也有一定的幫助。其中家居清潔亦十分重要,從研究中可看到家居清潔能減低影響健康、支援減少意外發生及有正面的心情影響。
因此,政府應承擔照顧長者、殘疾人士的責任,增加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的服務隊伍及其資源,以便提供更多家居清潔、陪診等服務,並將輕度缺損的使用者納入正規服務內,以正視他們的需要,從而提供足夠、穩定及具持續性的社區照顧服務。
B2. 社區照顧服務內容應更具彈性、更人性化處理長者及殘疾人士的需要
長者及殘疾人士的身體情況會隨不同原因而有所轉變,如入院、跌倒等,面對不同的情況時,他們出現對應的需要,例如需要過渡支援的服務,以協助盡快回復原先的能力。從輕、中度服務使用者生活質素皆有改善下,可知本計劃具彈性發揮果效。樂助友彈性、多元的服務、社工個案跟進、樂助友為鄰舍等,都可以提供更人性化的安排。例子如樂助友曾協助離院使用者陪同買菜及洗切餸菜,令使用者可繼續自行煮食。另外,也曾協助長者跨區探望住院舍的親人、外出公園等。除了是更人性化滿足需要外,也正正回應現時服務的空隙。
B3. 政府應盡快研究鄰舍網絡如何輔助正規服務
透過鄰舍網絡配對去提供服務,使用者與樂助友互相建立熟悉感,兩者容易建立朋友的關係,而且同一位樂助友亦可提供多樣、彈性服務去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同時,樂助友亦可帶動使用者建立更多人際關係,大家在服務外的時間亦會在社區內碰面寒喧,有其值得借鏡的意義。但鄰舍網絡的樂助友亦不是護理專業的照顧員,會有所限制。因此,政府應在增加正規社區照顧服務的資源前提下,開展研究鄰舍網絡如何輔助正規服務,尤其是回應現時服務的空隙。
B4. 政府應討論及探索長者及殘疾人士的照顧關係,訂定長期照顧政策
是次計劃其中一個特點,是同時間提供社區照顧服務予長者及殘疾人士。而長期照顧是持續性的照顧,隨年齡的增長,身體亦會有所退化,而殘疾人士因身體機能的限制,其退化的年齡亦會提早。因此,長期照顧服務不應僵化地以組群、年齡作切割,政府應探索長者及殘疾人士兩者的照顧關係。關顧聯建議這課題應納入即將推行的《康復計劃方案》(RPP)中探討。
新聞稿及附件全文,請參考:
https://goo.gl/pE9z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