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收共產錢」和「屎忽鬼」構成誹謗?

「收共產錢」和「屎忽鬼」構成誹謗?

關於「收共產錢」和「屎忽鬼」是否構成誹謗,雖然後者隱含的恐同意味有點難頂,但在普通法下,正如時任民事訴訟法院首席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Court of Common Pleas)Sir James Mansfield CJ在1812年指出,「僅僅是一般性的口頭辱罵不可予以訴訟 (From mere general abuse spoken no action lies)」。[1]

誹謗最核心的元素,在於相關陳述減損了當事人在社會上其他人眼中的地位;單純的侮辱並無此效果。[2]

Sir James 特別提到「口頭」上的辱罵是有原因的。一般就非永久以文字紀錄的「短暫形式誹謗(slanders)」而言,「在激憤之下說出的話(words ... spoken in heat)」很可能沒有任何在法律上的誹謗含義 。[3]因為很明顯地,有些說話意在侮辱多於作出事實指控,客觀的第三者不會亦不應堅持從字面上認真看待其含義。[4]

既然理智的人不會重視這種「不過是粗鄙的辱罵(mere vulgar abuse)」,有關人士的名譽沒有因而被影響,自然沒有以法庭濟助正名的必要,所以不在普通法下的「侵權(tort)」法的保障範圍之內。[5]

事實上,歐洲人權法院最近亦確認「不過是粗鄙的辱罵 」一般來說並無牴觸《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所保障的「名譽及信用」權利[6],尤其是公職人員或從政者理應容忍此類說話。[7]

[1] Thorley v Kerry [1812] 4 Taunt 355 at 365。
[2] Berkoff v Burchill [1997] EMLR 139(EWCA)at 146 Neill LJ。
[3] Christie v Robertson (1899) 1 F 1155 (CSIH) at 1157 per Lord M'Laren.
[4] Smith v ADVFN Plc [2008] EWHC 1797(QB)[16]-[17] per Eady J。(另可參見Smith v ADVFN Plc [2010] EWHC 3255(QB)[18] per Tugendhat J; Clift v Clarke [2011] EWHC 1164(QB)[36] per Sharp J。)
[5] Tamiz v Google Inc [2012] EWHC 449(QB),[2012] EMLR 24 [28] per Eady J。
[6] 「名譽及信用」的權利在香港受《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7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14條保障。
[7] Tamiz v United Kingdom [2018] EMLR 6 [80] - [81] 。